[視頻]【文化中國行】中國毛筆:揮毫間暈染華夏文明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毛筆作爲中國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居"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首。它不僅是一種實用工具,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徵與載體,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5月12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一起了解傳承數千年的中國毛筆。

我國現存最早的毛筆實物是1954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戰國時期楚墓裡的一支毛筆,全長21釐米。毛筆出土時,裝在一個竹管做的筆筒內,筆桿爲圓形實竹,筆頭用兔箭毫包紮在筆桿外圍,以麻絲裹纏後再用漆汁粘固,筆鋒尖挺。

據考證,到唐代毛筆製作工藝逐漸完善,安徽宣州成爲全國的制筆之鄉。到了元代,浙江湖州一帶又成爲新的制筆中心,並一直持續至今。

湖筆製作工藝複雜,需經歷擇料、水盆、結頭等8道大工序、128道小程序,均需純手工製作。"千萬毛中揀一毫。毫雖輕,功甚重。"在湖筆製作技藝學習中,每個工序至少要學習三年以上才能初步掌握製作技巧,要做精做好需要花費的時間更長。

毛筆一般分爲羊毛筆、狼毫筆、兔毛(紫毫)筆,制筆匠人選用各種毛料的優點組合製成兼毫筆。其中,羊毛筆的特點是細膩且墨色多變,兔毫筆力度最爲剛勁,而兼毫筆則多種風格兼有。

毛筆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其獨特的筆觸和線條美感,還推動了中國書法、繪畫等藝術的發展。一支毛筆凝聚着千百年來一代代制筆人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情懷。在湖筆的發源地湖州善璉鎮,家家戶戶都會做筆,一代傳承一代,已經有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