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建信基金背刺基民,8年老基建信中國製造2025逆市大跌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藍鯨新財富

今年以來,滬深大盤明顯回暖,但部分基金卻“賺了指數不賺錢”。其中,建信中國製造2025逆市大跌,年內跌幅達兩位數,在全部股票型基金中名列倒數第一。

建信中國製造成立於2017年3月,是一隻已經運作了8年多的老基金,基金經理一直爲孫晟。今年2季報數據顯示,該基金過去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年、五年的業績都跑輸業績比較基準。投資者持有該基金,明顯不如持有一隻滬深300指數基金,但卻要支付1.2%的年管理費,費率又遠高於指數基金。

今年年初,《基金忠言》欄目曾談及建信基金,認爲公司面臨三個挑戰:

公司新總裁缺乏公募基金的管理經驗。

建信基金的主動管理能力較差。

建信基金在發展指數基金方面,也比較落後。

如今七個多月過去了,建信基金主動投資管理能力較弱的問題更加突出,倒逼投資者只能用腳投票。

現在,建信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爲1915億元,只及另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永贏基金的約二分之一。

作爲建行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建信基金成立於2005年,至今已有20年;而永贏基金的大股東爲寧波銀行,成立於2013年,成立時間比建信基金晚了8年多。建信基金相對於永贏基金的巨大差距說明,股東渠道和客戶資源固然重要,而市場化的機制和優秀的人才,纔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建信基金經理層成員主要由大股東建行委派,他們此前大多在總行工作,缺乏公募基金從業經驗,對於證券投資不夠熟悉。與20年前相比,公司經理層成員的市場化程度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出現了明顯倒退。在公司剛成立時,除了總經理由大股東委派外,副總經理、總經理助理等都是市場化選聘的職業經理人。

近20年來,建信基金曾吸引到一些優秀人才加盟,如基金經理吳劍飛、卓利偉等,但建信基金卻沒有能夠留住他們。同時,公司內部也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讓他們脫穎而出,晉升至經理層。

今年5月,在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後,建信基金曾積極表態,表示將堅持以投資者爲本,着眼長期價值挖掘,着力提升服務投資者能力等。

“聽其言而觀其行”,建信基金未來能否有所改觀,關鍵要看在以下兩個方面能否有實際行動:

一是公司經理層需要進行市場化導向的改革。

證券投資具有很高的專業門檻,基金公司的經理層需要由熟悉證券市場的專業人士構成。大股東如果把旗下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當作一個部門去管理,不僅違背現代公司治理,而且會損害股東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如果基金公司經理層成員缺乏證券投資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那麼,基金公司的專業理財就可能淪爲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二是公司投研體系需要建立科學的考覈體系,切實落實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主動型偏股基金要與業績比較基準去比。

公司權益部執行總經理陶燦,代表着公司主動投研的最高水平,但他的投資組合平均持有期限也只有約半年,前10大重倉股大進大出,變換頻繁。今年2季報數據顯示,他管理時間已超過11年的建信改革紅利,最近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年的業績也都跑輸業績比較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