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因應關稅衝擊 880億杯水車薪(杜震華)

行政院長卓榮泰(中)19日前往新北市土城產業園區與業界座談,業界呼籲「不要只撒錢補貼」。(呂健豪攝)

爲因應美國的對等關稅衝擊,行政院21日覈定880億元的「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調整貿易融資利息減碼,預估可讓2.4萬家企業受惠,對於外銷貸款優惠保證、中小微企業貸款加碼等申請資格也放寬。

事實上,每次遇到產業災難時,政府提出的因應方案几乎雷同,輔導救助方案的設計能力,實在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而全臺有約16萬家製造企業,這次對等關稅影響的層面廣泛,如以總額880億元來計算,平均每家企業只能獲得55萬元,可說是杯水車薪,難濟於事。

美國總統川普4月7日公佈對等關稅,幅度之大跌破所有專家眼鏡,彷彿對世界發動一場經濟大戰,目的是逼迫各國和美國談判,以達到平衡美國貨品貿易、圍堵中國對美出口、促進各國對美投資、取回高科技主導權等目標。

對等關稅公佈後,臺股3天狂跌4千點,跌幅近2成,創有史以來跌幅最高紀錄。可見對臺課徵32%的高關稅完全在臺灣可承受範圍之外;若狀況持續不變,今年經濟負成長已可預期,失業率也將明顯提高。

臺灣該如何因應這場風暴,筆者提供幾點建議:首先,在政府方面,應儘速對美談判降稅。雖然各方常質疑臺灣沒有籌碼,但還是必須找出籌碼來談,包括:一,盤點目前未被列入國際貿易統計的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以及對美軍事採購,告知美方我真實的對美貿易盈餘其實遠低於美方估計。二,以此爲基礎,承諾逐年降低對美貿易盈餘,例如十年內達到貿易基本平衡。

三,盤點美國商會指出的臺灣貿易壁壘,在最大可能範圍內承諾予以消除。四,盤點目前農產品和能源進口狀況,承諾擴大對美採購。五,繼續增加對美軍事採購。六,承諾不操縱匯率,讓市場決定真實匯率。

相信這些承諾大致可以符合美國需要。但若美方要求臺灣進一步和美國一起經濟「脫中」或「圍中」,就必須堅持依照經濟理論的「重力模型」,臺灣經濟要能發展不可能完全脫中,否則經濟只有倒退;美方不可能對此負責,所以也不應干預臺灣的自主性。

其次,若美國要求臺積電進一步投資美國,例如增設新廠,就必須要求美國承諾不干預其經營,特別是技術移轉,以免臺積電真的變「美積電」。

在廠商方面,雖然亞洲各國都被顯著提高關稅,但各國間還是有所差異,例如菲律賓只有17%、土耳其10%,這兩國都有相對低廉和豐沛的勞動力,業者可以評估將生產流程的最後階段轉移到彼國,只要符合該國的「原產地規定」,即可適用較低關稅率對美出口。

另外,美洲許多國家對等關稅都只有10%,若企業國際化能力足夠,也可以前往投資以轉進美國市場。部分資訊產品在墨西哥生產仍然免關稅,應研究赴墨國投資的可行性。至於國際化能力較弱的臺灣企業就必須自立自強,在產品升級下,要求美國進口商分攤部分關稅,並分散到其他市場。

另外,臺灣傳統上偏重製造的思維,可藉此次風暴徹底改變,讓服務業出口,如銀行保險、觀光旅遊、醫療健康、電影音樂表演等成爲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以避免風險。但目前政府在相關部會推拖之下,連一套嚴謹的「服務貿易統計」都未能建構,如何發展服務貿易業?

危機就是轉機,川普關稅戰可能是臺灣經濟再次升級的關鍵,政府和企業都要好好把握。(作者爲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