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積電爲何飄零他鄉(魏國彥)

臺積電高雄廠建在中油煉油廠楠梓原址。(柯宗緯攝)

都說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這山會被連根拔起、遠走他方嗎?放寬歷史的視野,拉長時間的縱深,臺積電在30年後會不會變成「美積電」呢?

「若驚道術多遷變,請向興亡事裡尋」,大哲學家馮友蘭老年的感嘆,被毛澤東下放牛棚,經歷生死逆境的晚年寫下了樣的詩句,像是自省,也是含蓄的反控。循着相似的理路,我們應或有一份雅量檢討臺灣是不是一個讓臺積電安身立命所在,亦即,下一次臺積電到美國或其他國家投資建廠,會不會說出一些讓我們難以辯駁的理由呢?

對於此次赴美投資建廠,臺積電董座魏哲家在總統府的記者會上說了四個基本考量:一、臺積電赴德國、日本與美國都是應客戶所需與要求;二、赴美設廠得到當地政府幫忙與社會大衆的支持;三、臺積電投資一向要考慮到成本,當地能滿足土地、水電與人才的需求。當場,賴總統也特別保證會幫忙臺積電多找設廠土地。四、臺積電的製程不斷精進,靠的是不斷的研發。

我們不妨從這四個方面檢視臺灣的現狀,是否能留住臺積電,也留住產業鏈上下游的廠商。我們很快看到幾個隱憂:

一、臺灣即將成爲「非核家園」,綠能又趕不及,出現電力缺口,而人工智能耗用大量電力,「算力即國力」,臺積電的客戶不願意在臺灣營運,而臺積電對於客戶的要求如響斯應,只得跟着客戶走,往外移。

二、新制程會引進新材料,使用新氣體,很多都不在原有的環保規範與監測清單之中,在地縣市政府與中央環境部在環境影響評估上能否同步一致?或會因政治因素產生干擾與扞格?

三、臺積電以往在臺南科學園區建廠開挖過程中挖到考古遺址,不得不停工進行搶救性考古,建廠進度因而受阻,未來增設生產線的過程中會不會舊事重演?甚而,成爲臺積電放棄南科而遷往國外的理由?

四、臺積電高雄廠建在中油煉油廠楠梓原址,全廠區曾被公佈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及控制場址」,原規畫以20年完成相關整治,現要加速於2.5年內完成。急就章之下,地下水與土壤污染是否已如實完全整治了呢?若換黨執政後,會不會像新竹棒球場一樣被後任者挖出「大秘寶」呢?

五、當年臺清交辦學嚴謹,大學生一當就是全班1/3,嚴格要求下,培養出了數十年間臺積電及相關電子業建廠與研發的骨幹員工。而目前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嚴重,各大學搶學生都來不及,基本不敢當人,訓練鬆垮,臺灣新一代的人才品質能確保嗎?

上個世紀中期,大哲學家唐君毅曾寫下〈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文,直指時代窘境:「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只有在他人園林之下,託蔭避日,以求苟全」,但願臺積電及其產業鏈不要走到這一步。(作者爲逢甲大學創能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