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日本工商會的警告(湯紹成)

臺北市日本工商會理事長相馬伸一郎(左)臺北市日本工商會委員長福田和磨(右)1日遞交「2025臺灣白皮書」給政府,由國發會主委葉俊顯代表接受。(國發會提供/洪凱音臺北傳真)

臺北市日本工商會10月1日發表2025年對臺政策建言《白皮書》,首度將兩岸關係納入,明確指出地緣政治風險已成外商投資臺灣的重要考量。《白皮書》同時對臺灣能源轉型、投資環境與內部政治不穩表示關切,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反映日商對臺灣經商環境的深層憂慮。

理事長相馬伸一郎(臺灣丸紅董事長兼總經理)代表工商會將《白皮書》遞交給國發會主委葉俊顯。《白皮書》以「臺日無縫合作,共同發展經濟」爲願景,提出四大方向:一,優化投資環境:解決缺電、缺工、缺人才問題;二,確保能源穩定:因應AI資料中心與半導體制造廠帶來的龐大用電需求;三,穩定兩岸與國內情勢:降低政治風險,營造安全環境;四,建構韌性資本市場:打造更開放的經貿制度。

日本工商會強調,臺灣最近設立多家AI相關研究中心,耗電量將遽增,雖推動脫碳方向正確,但全臺核電停運與再生能源不足,使供電風險升高。若缺乏務實對策,將嚴重影響外資信心。

該《白皮書》直言,中國大陸提高部分臺灣產品關稅並頻繁舉行軍演,使臺海緊張加劇。對日商而言,「臺灣有事」的風險成爲投資評估的重要因素,並稱所有會員企業母公司都在日本,長期都在進行相關情境推演,盼臺灣政府正視此不確定性。

同時,工商會也注意到臺灣內部政治的「朝小野大」現象。近期立委罷免案顯示中央與地方政策落差,對日企來說,常遇到中央允許、地方反對的困境,這直接影響企業決策與長期佈局。對此,經濟部並未直接回應。

2024年臺灣對日投資約55億美元,日本對臺投資約4.5億美元。儘管雙邊貿易額持續增加,但比重尚未達1成。然而,日本政府對「臺灣有事」的警告,卻讓日企投資更添陰影。

日本官員已持續3年提醒企業,若中國對臺動武,日企撤離員工恐須「自行想辦法」。由於日本和平《憲法》限制自衛隊海外部署,加上日臺無邦交,故在日方眼中,臺灣並不存在政府,若中國反對,自衛隊不可能出手協助日本難以保障的撤僑行動。雖然該立場未獲官方正式確認,但已產生寒蟬效應。

總體而言,日本工商會《白皮書》傳達出三大警訊:能源供應脆弱、政治環境不穩、兩岸風險升高。這三重因素疊加,正在削弱外商對臺灣的投資意願。若賴政府無法在脫碳與供電間取得平衡,無法妥善處理內部政治與兩岸挑戰,則將不利於臺日經貿合作的深化。

賴清德上任後相當重視對日關係,而今年《白皮書》的建言不僅是日商對賴政府的提醒,也顯示國際企業界對臺灣局勢的觀望態度正逐步轉爲審慎、甚至保留,這可說是給賴政府的一記警鐘,再加上美國川普總統行事的不確定性,賴政府錯誤的兩岸和能源政策,以及對在野黨的鬥爭作法必須懸崖勒馬,儘快改弦更張,否則外部壓力將不斷加大,也將危及臺灣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爲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