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內鬥外患 賴清德全面挑戰(陳冠安)
賴清德爲了鞏固黨權,找前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蕭美琴合體造勢,但這種媒體操作不可能撫平黨內結構性的矛盾。圖爲前總統蔡英文與總統賴清德、 副總統蕭美琴的合照。(圖 / 取自蔡英文臉書)
大罷免全面潰敗,民進黨不僅未檢討與反省,反而迎來一場黨內權力內戰。這不是改革的開端,而是賴清德無心、無力、也無法處理的政治危機。
什麼是無心?因爲賴清德根本不覺得他有錯。沒錯,幹嘛要改?民進黨秘書長從溫和林右昌換成好戰的徐國勇。若賴認爲有錯,也錯在鬥得不夠兇。
什麼是無力?從最新民調來看,賴清德施政滿意度僅在3成出頭,不滿意度則直逼5成。這是典型的死亡交叉,更嚴重的是,他已失去黨內的整合能力。當支持率無法服衆,連泛綠支持者都出現高比例的不滿,賴清德就成爲「弱勢共主」,唯一的優勢只剩任期保障。大罷免大失敗後,黨內基層與議員竟敢公開逼宮,要求他辭去黨主席,顯見其威信早已蕩然無存。
什麼是無法?當大罷免被完封后,支持大罷免的賴總統理應向全民道歉,承擔責任。然而,賴既不認錯,也不願下罪己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清君側」。幾位爭議閣員被迫下臺:經濟部長郭智輝、數發部長黃彥男、教育部次長葉丙成。但問題是,這些人並非罷免的始作俑者。大罷免真正的決策核心是賴清德、卓榮泰和柯建銘等人。這些人在罷免失敗後不僅安然無事,甚至繼續高坐權力核心。所謂內閣調整,只是換湯不換藥。
賴清德爲了鞏固黨權,找前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蕭美琴合體造勢,但這種媒體操作不可能撫平黨內結構性的矛盾。另一方面,新潮流系的黨團幹部集體辭職,試圖以總辭之姿逼退柯建銘。但柯建銘這位「萬年總召」根本不爲所動,藉口任期保障拒絕辭職。諷刺的是,賴清德自己也是仰賴任期保障才勉強維持地位,如今卻被自己人用同樣理由頂回。這場內鬥,不僅揭示民進黨缺乏共同願景,也暴露賴清德徹底失去號召力。
繼726之後,823再敗,賴清德的威信徹底崩潰,黨內不滿已如滾水般翻騰。當一個領導人既無心檢討、又無力整合、更無法改革,剩下的只有時間問題。賴清德面對大罷免大失敗,黨內權力紛爭越演越烈,卻拿不出任何改革的誠意。內部擺不平,換人、清算、甩鍋,只是延長權力鬥爭的戲碼。
外部更嚴峻的是,臺灣社會在民生經濟上承受沉重壓力,關稅談判失利、產業前景受威脅,颱風災後重建遲滯,災民至今尚未全面恢復正常生活;能源政策錯誤導致臺電虧損,人民健康與荷包都成犧牲品。
國際局勢動盪、兩岸關係緊繃,臺灣需要的是團結一致,卻因執政黨沉迷大罷免,讓國安與社會動員能力大打折扣。這1年多以來,賴清德展現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不斷製造對立與問題的慣性。若民進黨繼續內鬥外亂,不願迴應多數民意,臺灣將在內外交迫中,陷入更深的危機。屆時,從黨內、從國內、從國際,賴清德勢必將會迎來全面性的危機。(作者爲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