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迴應馬英九 爲選民放下計算(徐和謙)
前總統馬英九(左)今(10)日拋出用「侯柯配」或「柯侯配」,跟民進黨的「賴蕭配」作對比式全民調。(資料照片)
時序已過11月初,正副總統候選人登記時程留給在野整合的最佳時間窗口,僅剩最多半個月。一旦在野陣營有兩組人以上前往登記並獲取參選資格,則在當前民意結構下,賴清德的當選仍將成爲大概率事件。從現有民調中在野各候選人加總領先賴清德的幅度不過10%—14%左右的幅度看,一旦侯友宜和柯文哲各自參選,在缺乏藍白兩黨合作協議、「自主棄保棄不乾淨」的情境下,倘任一方能守住15%左右的死忠票源,則民進黨即告連任。
面對此一局面,對政壇權位爭奪幾已無任何私人考量的馬英九登高一呼,呼籲以多數人熟悉且在臺灣行之有年的全民調模式迅速整合,可謂說出了許多在野選民的樸素心聲。而馬英九一口氣扳倒金溥聰式的「民主初選」和朱立倫所倡「德國式」、「日本式」混合民調的立場,雖然使藍營頭人頗顯尷尬,但事實上,卻打破了國民黨立委候選人不敢挑戰朱立倫、也不願與侯辦立場再另生枝節的集體失語,點破瞭如果整合過程不公正,則難收白營人心的癥結。
打開天窗說亮話的馬英九一捅破窗戶紙,首日內就獲得了草根藍和深藍的代表性人物韓國瑜,以及基隆、苗栗、新竹縣市等藍白底色的縣市首長和若干藍營立委候選人的集體響應。顯見,即使日前國民黨中央曾挾地方執政的縣市長連署以壯聲威,試圖逼柯文哲接受「政黨與候選人都要受測」的套餐式民調,但當馬英九的大白話一出,又使許多藍營人物迴歸到最貼近基層選民樸素認知的立場上。
馬英九的表態雖立即收穫柯文哲的感激之情,但作爲國民黨前主席的他,對侯友宜也不乏勸勉,認爲侯友宜未必就會在全民調中落敗,應進一步展現主帥能取大位於莫測之中的信心,但不能幻想沒有柯文哲板塊的選民也能贏。
平心而論,作爲臺灣首次具有高度異質性、異源性的兩個政黨的結盟嘗試,朱立倫所提的「日本式」民調,可以體察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捆綁下的「小雞擡轎意願」的現實風向;而「德國式」民調則內蘊了藍白未來組成聯合政府、朝內閣制光譜稍做推進的憲政願景。不過,藍圖雖美立意雖高,這組提議目前在白營面前「碰壁」,仍顯示出馬英九點出的常識性問題,終究難以迴避。
對於卸任近八年、已入從心所欲之境的馬英九而言,誰當總統、誰當閣揆對他來說早已不存在直接的利害關係。不論侯友宜、柯文哲甚或朱立倫、韓國瑜都有着各自的政治基礎和路線,他們的沉浮顯隱,亦非馬英九所需爲之奔走呼號者。
如果說馬英九還有什麼實在是念茲在茲,乃至於需要在最後關頭不顧政壇人情尷尬,大做獅子吼的,大概也就是兩岸關係的後續發展方向,和回狂瀾於既倒的一線機會,是否又將淹末於侯柯朱這兩黨三方各自的小計算中。
馬英九是卸任總統,也是國民黨的前主席。不過,他在整合閘門關死之前的這番呼籲,傳遞的更貼近於一位在野陣營普通選民的聲音。這可以說是一次廓然大公、迴歸常識的疾呼。馬的出手,爲藍白聚焦處理「全民調」方案所隱含的技術難題,或者就朱立倫模式再次談判,調整候選人與政黨受測民調結果權重的配比,提供了契機。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