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核三公投與科學爭議(吳珮瑛)
中選會15日爲核三重啓公投舉辦第5場發表會,最終場次由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中)擔任正方代表人。(杜宜諳攝)
近來執政者認爲核三廠延役不可採公投,應根據科學數據與資料。此一觀點,是完全誤認決策依據爲決策機制之無知行徑!
日常生活每人需要依據所謂的科學數據做決策事項不計其數,比如科學研究顯示,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早死風險增21%,有些人依舊選擇及時行樂;當然,有些人敬而遠之。又搭飛機意外致命的機率基本上極低,科學的統計爲1/20萬,甚至低於路上開車事故死亡的1/102,有些人因此對飛行避而遠之,有人仍樂於當空中飛人,唯一不變的是每天路上依舊車水馬龍,甘冒高死亡機率的駕駛人穿梭不斷。
每人面對相同的科學依據,「做」與「不做」、「要」與「不要」,在於每人對科學數據的解讀、認知及賭上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率。既然每人對相同科學依據有不同認知與詮釋,與公共相關之事務,毫無疑問則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同決策,公投即是由公民直接呈現「要」與「不要」的一種決策機制。換言之,公投是確保每人蔘與特定決策之政治公平性。
全世界整體約有10%電力來自核能,而歐盟約有25%電力來自核能,以公投決定保留、恢復或淘汰核電廠的國家比比皆是。比如南韓於2017年舉辦全國性公投,決定核電廠是否恢復;哈薩克於去年2024年舉辦公投決定是否新建核電廠。
相反的,瑞典於1980年亦曾舉辦全國公投決定是否以10年時間逐步淘汰核能;義大利在1987年同樣以公投決定是否關閉當下核電廠,並停止後續核電廠擴展計劃;瑞士於2017年以公投決定是否關閉當時的核電廠,轉向再生能源。這些公投,各國選民一定面對相同的科學資訊,但每人選擇必然不同,就是大家對相同資訊認知不同、才需要大家各自表述不是嗎?
科學數據與依據不該壟斷,更非僅是所謂科學家才懂得的資訊。當初關掉核能機組運作的是行政部門,想必是依據某些科學數據所做的決策,所以現在是否也應該以同等標準,提供沒有核電後,飛禽走獸輪番上陣不定期攻擊或誤觸電網,導致臺灣隱形分區供電的機率增加多少?或無預警減壓供電導致升降梯直降1樓的機率提升多少?又或者減壓供電導致工廠生產中斷、數據資料遺失而減少的營收比例等科學數據?
科學數據與資料本身不會做決策,由行政部門或公投進行決策的差別,僅是政府或者是全國公民決定的結果。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