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海鯤號延宕背後的國安危機(陳冠安)
國造潛艦海鯤號原定11月交艦,但至10月中連海試都未曾通過。(示意圖/資料照)
若真要保衛臺灣,就不該浪費任何一分國防預算。這句話,應該成爲所有政黨與政府施政的共識。但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政府在過去9年以來,一方面高舉「抗中保臺」大旗,升高兩岸敵意螺旋,另一方面擴張國防預算,卻未能將軍費有效轉化。
近期,國防部長顧立雄承認,海鯤號確定無法如期交艦,當初設定期程5年是過於樂觀的判斷。這番實話實說,卻是在海鯤號下水典禮2年,政治紅利早已收割完畢、預算早已全數覈撥、質疑者早被扣帽子打壓之後。「潛艦國造」進度出現重大延宕,再次證明,民進黨政府重政治宣傳、輕軍事實效,纔是臺灣安全最大的隱憂。
潛艦延宕,不只是一艘艦的問題,更是整體國防資源配置的問題。國防部編列後續7艘潛艦的預算,總金額高達兩千多億。以當前國軍總預算規模而言,此一計劃不啻是「大怪獸」,已嚴重排擠其他戰力提升空間。然而在海鯤號尚未完成岸測、海測,真正性能仍難以評估的前提下,後續艦預算竟然急於通過,不禁令人懷疑,這是爲了實質上的戰力,還是爲了形式上的宣傳?
如今,連民進黨自己都不再裝傻。從綠委到國防部長,接連承認海鯤號交艦的期程過於樂觀,真正標準至少需7至16年。這些話語,都證明在野黨當初質疑潛艦進度是有根據的。但民進黨過去怎麼對待這些質疑者?不是羞辱、就是打壓,甚至讓反對者遭受網軍圍攻、被控泄密與妨礙國安,現在一切「真相大白」,卻未見任何道歉,更不見任何問責。
事實上,民進黨政府許多重大軍事計劃往往是突襲宣佈,營造一種「有政績」的假象。然而實際上,這些軍備多仍在測試階段,尚未真正形成戰力。蔡英文在任內把紅利收滿,卻把風險、帳單與失敗留給繼任的賴清德。從海鯤號延宕、光電弊案擴大,到能源政策造成的電網風險,賴政府如今正一一承受蔡政府8年任期的「政治債務帳單」。
國防政策最怕的不是慢,而是亂與假。慢工出細活,不可恥;倉促誤判,纔是真正的危險。如今賴政府若真有誠意麪對問題,就應該立刻重新檢視潛艦國造計劃,將軍事專業放回決策中心,杜絕政治干預。
面對臺海危機,國軍當然要有提升戰力的必要,但這絕不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藉口。提升軍費預算是全民共識,但全民要的是安全,不是政治秀。當軍費年年提升,卻沒有對等提升的戰力,只剩紅帽認知戰與政治工程,那不是保臺,那是害臺;那不是抗中,那是謀財。
海鯤號的延宕,已爲臺灣敲響警鐘。真正的國安危機,不是來自外部敵人,而是來自於內部政府的傲慢與欺瞞。如果民進黨仍不願誠實檢討,終將讓國防淪爲選舉工具,讓人民在納稅與安全之間,只能得到一場空。(作者爲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