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 避險工具少 臺幣暴升措手不及(周治邦)
新臺幣近日大幅升值。(圖/黃世麒攝)
新臺幣繼上週五盤中一度強升1.247元后,5日又曾暴升至29.59元,勁揚1.474元。若由4月30日的32.017元新臺幣兌換1美元,計算至5日收盤的30.145元,則4個交易日新臺幣升值5.85%。由於新臺幣狂飆引發國人關注,央行總裁楊金龍5日下午4點半親自召開記者會,強調央行未參加臺美貿易談判,且美國未要求新臺幣升值。
新臺幣近日暴升是反映國人預期美國可能利用6月公佈《匯率報告》的時機,迫使新臺幣大幅升值。美國以下列3項指標評估貿易對手國的匯率政策,若符合其中兩項,就會被列入觀察名單,包括對美貿易順差超過150億美元、經常帳盈餘的GDP佔比超過3%,以及美元淨買匯金額佔GDP超過2%,且連續8個月買匯。我國去年對美貿易順差爲739億美元,且經常帳盈餘佔GDP 14.3%,故合乎前兩項指標。
美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已近病入膏肓。美國從2017年起,未償還債務餘額平均每年增加2兆美元,導致2024年底達到36.2兆美元的水準。而此惡化情況近來也無改善跡象,2025年會計年度前6個月(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的資料顯示,聯邦政府支出及收入分別爲3.57兆美元及2.26兆美元,導致財政赤字達1.31兆美元,且收入中有21.6%用來支付美債利息。
爲使美國政府能夠正常運作,美國政府及民衆必須勒緊褲帶。因此,美國政府有必要壓抑對進口品的需求,同時增加出口,也就是縮減貿易逆差。爲達此目的,美國在和他國進行貿易談判時,極可能提出匯率談判的要求。
造成我國近來對美國享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央行爲提升外匯存底的價值,對新臺幣採阻升不阻貶的政策。其次,政府對油、電價凍漲,使得主計總處所公佈的CPI數據低估實際通膨情況,而這造成央行不需要升息以對抗通膨,因而喪失在更早之前,即能吸收一些新臺幣相對美元升值幅度的契機。
基於對央行匯率政策的預期,過去出口廠商及國內持大量美債的壽險公司鮮少爲新臺幣升值風險進行避險。另一方面,央行提供國人外匯避險的工具也極爲有限,目前央行僅提供法人一些和遠期外匯相關的避險產品,而目前國內期交所也未提供國人交易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期貨商品。
新臺幣對美元在近日大幅升值,使得民衆及廠商措手不及。不過,新臺幣對美元大幅升值的時機可能已過,未來匯率波動幅度應會縮小。至於新臺幣可能升值至何水準並不易評估,但有歷史資料可供參考:在1992年至1995年間,我國每年貿易順差的GDP佔比約1.4%,而當時1美元兌換新臺幣介於25.4至27.3元間。
爲了避免日後再出現新臺幣相對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政府及央行宜採下列兩個措施:一,政府取消對油、電價的價格管制;二,央行對新臺幣不再採阻升不阻貶的政策,並提供國人更多的外匯避險商品。(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