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龜影記:一場春夜的奇遇

散文

士林與烏龜似乎有着獨特的緣分。

春分時節,與友人在士林聚餐後,我們漫步在街頭。儘管氣象預報說「全臺變天有雨」,士林卻異常晴朗、涼爽,彷彿大屯山真如傳說中替這塊地區擋下了風雨。

走着走着,在一片長滿雜草的空地旁,一團小小黑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一隻烏龜。牠緩慢卻堅定地走在雙黃線上。牠的步伐笨拙但警覺,頭不時探出又縮回,路燈昏黃,當牠擡頭仰望,只有隱約有云層透出的月光陪伴牠,這隻孤獨的烏龜,在城市車道中踽踽獨行,腳踩着本就不屬於牠的柏油路面,竟有一種荒謬而浪漫的悲壯。

牠從哪裡來?是從坡邊誤入車道?還是因人棄養,流落街頭?我們無從得知,但從牠較爲乾燥的體表,或許已離家許久。雖然探究烏龜的身世引起我們的興趣,但眼下要緊的是如何讓牠離開馬路,免除「路殺」危機,於是我迅速返回車上,翻遍了車內,企圖從中拿起一些有用的物件,所幸購物用的箱子還在,於是它便成了我們與烏龜互動的工具。

烏龜對我們充滿戒心,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小心翼翼地掌握力道,在路中央以一場彷彿動作片般鬥智鬥勇展開攻防,一方面繞到前方阻止牠前進的方向,一方面擔心牠的張嘴示警,終於將牠「請」迴路旁。但牠還是有可能再次爬上馬路,我們便決定先將牠暫時安置在箱中,並立即撥打1959動保專線。

接線人員告知,大臺北地區當晚只有一組救援人員值勤,預計需等到晚上十一點。我們就這樣,在街邊陪着這位不期而遇的夥伴一起等待。

漫長的等待中,我們開始與牠對看,思索烏龜與人類的千年淵源。神話學者克雷尼說,烏龜是「神話中最古老的動物之一」,生物考古上可追溯至兩億年前。士林少雨的傳說中也有烏龜的角色——據說是龜神坐鎮,才能使得雨雲遠離。

說到龜神,就想起一個奇特的傳說。1887年10月31日,浙江一處湖泊出現一隻巨龜,衆龜圍繞膜拜,當地村民也傳來蔣家喜獲麟兒的消息,傳說那位嬰孩正是日後的蔣介石。想到這裡,我們忍不住笑道,難道這隻烏龜,是從士林官邸逃出來「夜遊」的嗎?

隨着我的思緒飄遠,神遊於悠久的歷史長河時,箱子裡的動靜把我拉回現實。我看着牠不斷努力地想逃出束縛,試圖用鐵絲網作爲助力,伸長脖子改變重心,甚至想將整個箱子掀翻。一次又一次失敗,一次又一次嘗試,即使過程中不時「翻車」,牠仍義無反顧、奮力向前。儘管我們知道牠的掙扎背後是危險的街道,我們仍只能堅持讓牠暫時留在安全的箱中。

終於,接近午夜,救援隊開着箱型車趕到,迅速接手我們的塑膠箱與烏龜,他們道了謝便匆匆離開,留下我們站在街邊的路燈下,看着他們遠去的背影,彷彿剛送走一位遠道而來的靈獸,不是來賜福的神祇,而是與人類一樣,在世界中奮力掙脫的小小身影。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我與牠也沒那麼不同。我們都曾在某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踽踽而行,也都在某個狹小的容器裡掙扎求脫。我們都試圖影響些什麼——也許是一場即將落下的雨,也許是這個世界早已寫好的規則。雖然力氣微弱,但我們仍倔強地嘗試着,用自己的方式發出聲音。

這聲音,也許不大,但總有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