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旅遊潮/陸單方面免簽吸客 暗藏外交考量
中國大陸爲提振經濟,近年持續向觀光客招手,大量開放片面免籤,觀光客人次明顯回升,惟在疫情後大陸國際形象下滑、安全風險仍未解除。專家指出,大陸正藉由單方面免籤與觀光開放,推動外交與經濟並進的「形象重建戰略」。然而,免籤雖降低旅遊門檻,但若安全疑慮與信任問題未解,長期成效恐仍有限。
據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資料,截至2025年6月,適用240小時過境免籤的國家增至55個,單方面免籤國達47個。免籤措施實施後,入境外籍旅客累計達1743.7萬人次,年增33.4%,今年有望突破3000萬人次。
爲吸引更多境外旅客,大陸亦同步簡化退稅、強化支付便利。離境退稅門檻已降至人民幣200元(幣值下同),現金退稅上限提高至2萬元,並在多地推行「即買即退」。同時,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也開放外卡綁定功能、提供多語介面,降低外國旅客使用門檻。星媒商業時報(The Business Times)近期指,免籤無疑對大陸經濟發揮提振作用,花旗預估2026年大陸旅遊產業將突破1兆元規模。
目前,大陸單方面免籤受惠的多是「一帶一路」參與國或新興市場。美聯社分析,大陸藉簡化簽證與強化高層互動,擴展外交與經貿影響力。德國之聲表示,大陸力圖藉觀光打破疫後封閉形象,吸引更多人流與資金。
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張弘遠接受本報訪問指出,大陸推動免籤,起因於經濟驅動,旨在活絡低迷內需與觀光消費,同時重塑對外開放形象。這是戰略選擇,大陸並不特別在意歐美是否對等開放,重點在於展現制度自信、爭取國際好感。在大陸長假消費疲弱、動能不足情況下,吸引外部旅客成爲務實選項。
他分析,在中美競爭背景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對美策略轉向,「你(美國)閉關,我(大陸)就全球化;你撤出,我就開放市場」,並以「一帶一路」等策略爲經濟核心展現對外開放的姿態。大陸試圖透過免籤重塑國際形象、強化與盟友連結及對抗資本,扮演「捍衛全球化秩序」的當仁不讓角色,強化各方對其新形象認知。對比川普政府,展現出打造和平、多邊形象,以打國際宣傳戰。
英國衛報日前引述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旅遊研究中心教授Songshan Huang認爲,大陸這步棋很聰明,「背後顯然有公共外交的考量」,且外國觀光客的消費有助大陸經濟淨流入。
然而,儘管旅遊便利性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的安全與政治風險的疑慮仍未消除。德國之聲提到,大陸接待外國旅客數自疫情前2019年近9660萬人,降至2024年的6490萬人,減少約三分之一。主因外界對其監控體制、對臺軍事威脅與環境問題的關切,信任缺口難以短期內修補。
此外,近年多個針對日本人的攻擊事件及網路仇恨言論,促使日本警告國民避免前往大陸及在當地大聲講母語。同時多國政府仍對大陸提出旅遊警示,如美、英、加、澳等國建議國民赴陸應高度警戒,警示包括大陸任意拘留、出境限制與對國安法等法規的嚴格執行。
張弘遠指出,儘管大陸對多數西方國家單方面釋出免籤,歐美諸國仍未採取相應政策。這種「不對稱」背後牽涉安全與非法移民疑慮,不少歐洲國家擔心免籤可能會帶來人口走私與非法滯留,歷史經驗讓他們產生戒心。就此論,免籤僅是促進人流的第一步,若缺乏穩定、透明的制度與對話平臺,結構性的信任缺口將限制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