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綠能 全民來埋單

嘉義貴舍2滯洪池的光電板受災,工程人員撈上岸等待運走。記者林奐成/攝影

能源轉型,本是一場長期規畫與社會溝通的國家工程。但當綠能政策的破口與風險已顯現,民進黨政府卻仍不願見壞就收,繼續把理想當藉口。

各界陸續指出,臺電財務惡化、電價補貼失衡、綠電建設回收困難等問題日益嚴重。當然,能源轉型過程本就不可能零風險,社會也願意給執政者寬容。但政府非但不承認現階段政策的局部失靈,反而加倍催速,視反對聲音爲「不懂綠能」、「配合中國打壓的雜音」。

最近風災水災肆虐,光電板大片損毀,能源政策的脆弱性完全暴露。這種風險並非天災使然,而是錯誤政策的集中導向所致。綠能發展原該多元分散、循序漸進,如今卻走向單一押注、速度爲上,連基本電網穩定都顧不得,這種做法不是進步,而是冒進。

若此刻仍不知「見壞就收」,則損失的不只政績和臺電營收,而是民衆的耐心與信任。能源政策應在現實與理想間找平衡,否則一場失控的能源實驗,最終承擔後果的還是民衆日常生活。

綠能不是不能發展,但不能發展到變質;政策不是不能堅持,但不能堅持到失控。當民意開始質疑、專業開始示警、社會開始焦慮,卻仍看不見執政者「收手」的姿態,這已不只是政策問題,而是治理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