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行動通訊大會 工研院聯手中華電信秀高軌衛星通訊

工研院研發「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攜手中華電信參加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5)大展高軌衛星通訊。(工研院提供/邱立雅竹縣傳真)

工研院研發「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今年攜手中華電信參加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5),於MWC臺灣館大展高軌衛星通訊。此外也展示「5G/6G先期專網智慧解決方案」,讓基地臺不僅能降低功耗、提升效能、人體姿態辨識,還有GAI虛擬助理功能。

面對低軌衛星的強勢發展,再加上消費者的收視習慣改變,逐漸從衛星電視轉自網路串流,成爲電信業經營高軌衛星的挑戰之一。衛星依據與地球的距離,有不同的使用功能。高軌衛星距離地面超過3萬5000公里,1顆衛星即可提供全球特定區域的長時間穩定信號,覆蓋範圍廣,且因與地球同步運行,適合於電信廣播及固定通訊服務等應用。若電信業能提升高軌衛星的多元運用,即可均衡佈局多軌衛星商機。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工研院成功研發符合具衛星追蹤技術之非地面網路基地臺,克服了高軌衛星通訊高傳輸延遲與高度變動通訊環境的挑戰,順利整合中華電信商用高軌衛星,完成端到端視訊通話驗證。此技術可結合工研院近兩年於NTN低軌衛星通訊所成功驗證的端對端寬頻通訊,將可強化電信產業於高低軌衛星整合的多元應用。

此外,爲了加速5G專網發展,工研院也展示5G/6G先期專網智慧解決方案,從專網的布建規畫到佈署、優化和維運,展示技術成果。此解決方案有三大亮點,第一爲智慧布建,結合6G新型網元智慧反射板(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的規畫與訊號模擬,會依照終端位置,設定不同的入射和反射角配置,並監控設備即時狀態,提升通訊品質、降低能耗。

第二是人體姿態辨識,結合6G感知技術,使網路成爲感知器,可判斷使用者位置與行爲,動態調整RIS的反射角,進而提升網路的訊號品質。第三則是GAI虛擬助理,人工智慧的對話系統,讓任何沒有網管背景的工程師,透過簡單的問答,都能輕鬆調整網路配置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