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已經沒有計劃經濟國家了!
在全球化與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計劃經濟作爲一種經濟模式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即便是曾被視爲“計劃經濟堡壘”的古巴和朝鮮,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壓力,嘗試通過有限的市場化改革尋求經濟突破。
先來看古巴。
古巴自1959年革命後長期依賴蘇聯援助,形成了以蔗糖出口和計劃經濟爲核心的經濟體系。
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使古巴失去每年約50億美元的援助,貿易額驟降80%,GDP跌至1976年水平,陷入長達十年的“特殊時期”。
這一時期,古巴被迫實行配給制,人均體重下降9公斤,電力與食品短缺成爲常態。
爲應對危機,古巴於1993年首次允許個體經濟,開放135個私營行業,但禁止僱傭工人。此後,私營經濟規模一度擴大至21萬人,但因資金匱乏和政策反覆,2009年又縮減至14.3萬人。
這一階段的改革被稱爲“古巴式改革開放”,其特點是局部鬆綁、嚴防資本集中,例如允許農民租賃國有土地,但限制農業機械化和僱工。
2011年勞爾·卡斯特羅接任後,改革步伐加快。他公開承認計劃經濟效率低下,提出“結構變革與觀念變革”,並採取多項措施:
裁撤國有部門冗員:計劃裁減100萬國企員工,推動其轉向私營經濟
擴大私營經濟範圍:從127個行業增至2000餘個,僅保留124個敏感領域由國家控制
吸引外資:開放旅遊業和特區建設,西班牙Meliá酒店集團、加拿大Blue Diamond等外資企業入駐。
儘管改革釋放了一定活力(私營從業者從14.3萬增至60萬),但成效有限。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旅遊業收入下降80%,加上美國製裁加劇,經濟萎縮11%。
哈瓦那街頭仍依賴復古老爺車,電力短缺和食品配給制暴露了基礎設施與產業鏈的脆弱。
古巴還幹了一件大事: 貨幣雙軌制並軌。
以前古巴有兩種貨幣,一種是給遊客和特權階層用的可兌換比索(CUC),一種是老百姓用的古巴比索(CUP)。這套系統極其扭曲,滋生腐敗,效率低下。政府下決心要統一貨幣,但操之過急,準備不足,結果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市場混亂
2019年,古巴還通過了新憲法, 首次承認了私有財產。 雖然同時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仍然是基礎,國家在經濟中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但這也是巨大的進步。
古巴經濟轉型的最大障礙來自美國長達60年的經濟封鎖。根據聯合國數據,僅2019年封鎖造成的直接損失達55億美元。
此外,古巴內部矛盾還是很突出,還存在着嚴重的意識形態束縛。
政府擔憂市場化導致貧富分化和政治滲透,例如限制私營企業規模,禁止外資控股關鍵產業。
互聯網普及後,新一代古巴人通過社交媒體呼籲自由與機會,2021年大規模抗議活動迫使政府進一步開放私營經濟。
再來看朝鮮。
冷戰後,朝鮮進行了三次市場化嘗試,但效果不佳,主要是與“安全優先”的觀念形成了悖論。
朝鮮的經濟改革嘗試更具反覆性與保守性。
1984年發佈《合營法》,效仿中國吸引外資,但因法律不透明和體制僵化,外資望而卻步。
1991年成立羅津先鋒經濟特區,試圖複製中國特區模式,但國際制裁和基礎設施落後導致失敗。
金正恩時代推動了農業改革,推動合作農場責任制和特區改造,但美韓製裁加劇迫使改革放緩。
2009年的貨幣改革是朝鮮市場化失敗的典型案例。
政府宣佈廢除舊幣,每戶發放15萬新幣,試圖通過強制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然而,缺乏生產力支撐的貨幣超發導致惡性通脹,民衆儲蓄化爲廢紙,黑市交易猖獗,最終兩名負責官員被處決。
這一事件凸顯了朝鮮改革的核心矛盾:既想通過市場化緩解經濟危機,又拒絕放棄對資源的絕對控制。
朝鮮改革的躊躇源於多重結構性困境。
蘇聯解體被視爲改革導致政權崩潰的警示,朝鮮政權將軍事與核威懾作爲生存基石。
朝鮮還受到極度保守的主體思想的束縛。其強調經濟自給與絕對國有化,與中國、越南的漸進式改革路徑截然不同。
當然國際制裁導致的窒息效應也嚴重。
聯合國制裁切斷了90%的對外貿易,石油進口受限導致工廠停工,農業機械化無從談起。
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也與中國有着很深的矛盾,導致朝鮮成爲了孤家寡人。現在傍上個在戰爭的俄羅斯,恐怕會讓朝鮮處於更加被封閉的環境。
但在朝鮮,有公開的市場,有公開的價格。
各個城市都有公開的民衆可以交易的集市。
一開始是偷偷摸摸的,在路邊、在橋下,老百姓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點東西交換。後來規模越來越大,從農產品、日用品,到走私進來的中國電器、韓國化妝品,甚至美元、人民幣都在流通!啥都賣!只要能換口飯吃,只要能活下去!
誰是這些市場的主力軍?朝鮮女人。
爲什麼?因爲朝鮮男人大多被捆在那些名存實亡的國有單位裡,不能隨便動彈。
而女人相對自由一點,她們就成了市場交易的主力!是她們,用自己的小肩膀,撐起了朝鮮經濟的“灰色地帶”,也養活了無數家庭!
朝鮮政府對這些市場是什麼態度呢?
官方口頭上當然要譴責這是“資本主義的毒草”!要打擊!要取締!但實際上呢? 根本禁不了!也離不開!
一方面,這些市場解決了就業,提供了商品,緩解了社會矛盾!
另一方面,政府還能從這些市場裡收稅!增加財政收入!
雖然這兩個國家,還有大量的國有經濟,但是,其實這兩個地方,已經基本上不算計劃經濟國家了。
有國企,並不能叫計劃經濟,只要收入來源於市場和消費者,根據價格來生產,都不叫計劃經濟。
因爲計劃經濟的特徵,是政府指令性生產,不存在價格。企業甚至不存在利潤,一切生產由政府官員來安排,大部分民衆的消費品由政府來分配。
但是古巴和朝鮮,已經形成了市場價格。
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不再是依賴於政府分配物資,而是在市場上去購買。
雖然限制這兩個國家走向市場經濟的因素還很多,但是,作爲指令性生產、分配消費品爲特徵的計劃經濟模式,基本上看不到了。
朝鮮現在還有國營商店,但已經不是票證經濟了,而是國有商業,是有價格的,甚至還在和民營企業在搞競爭了。
雖然這兩個地方走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還在反覆,但現在可以下一個結論了,計劃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從世界上徹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