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校園手機禁令,我在德國徹底不淡定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悠悠媽德國育兒(ID: yoyomadeguo)
文丨悠悠媽(現居德國) 編丨Kiki
我去年發現5年級女兒是全班唯一沒有手機的孩子後,很多姐妹一直在關注後續,時不時就問我:給悠悠買手機了嗎?如何和孩子約法三章呢?
我前段時間聽了學校推薦的這方面講座,又對孩子使用手機做了一些研究,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收穫。
先說答案:我們沒有送悠悠手機。我研究得越多,越覺得不應該送孩子手機!
有人說,我家孩子有智能手機,但是TA不沉迷,平時就是用來在外面打電話和父母聯繫,孩子還經常忘了充電把手機帶身上呢。
在我看來,不沉迷並不是構成送孩子手機的理由。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智能手機,纔是我判斷送與不送的唯一理由。
而我真心覺得,讀高中之前的孩子並不需要智能手機,特別是不應該把手機帶到學校使用。
像上面那種情況,聽起來孩子根本就不需要智能手機。如果只是打電話跟父母彙報行蹤,那麼手錶或者老式按鍵手機就夠了,爲什麼一上來就送孩子智能手機呢?
我問過的所有德國父母也都跟我說,他們給孩子智能手機,主要是因爲上中學了,孩子每天自己上下學,方便和父母聯繫,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定位。
如果只是這個原因,爲什麼不送諾基亞或者手錶,要一上來就送智能手機?(看定位買個追蹤器就可以了,亞馬遜上中國製造一搜一大把,物美價廉,悠悠每天都帶着。)
孩子需要的只是打電話功能,父母卻一股腦地把tiktok、ins、聊天軟件、各種社交媒體和遊戲APP都送給孩子了?
到底是爲什麼呢?
也有人說,我雖然送了孩子智能手機,但是社交媒體都不準TA接觸和下載,孩子的手機裡沒有安裝這些APP。
這麼說的話,豈不更加說明沒有必要這麼早送孩子智能手機了嗎?
悠悠同學的媽媽說起隔壁班有個孩子用的是按鍵式諾基亞手機,我覺得很酷!可是她說那看起來怪怪的,與衆不同,擔心孩子因此被排擠(可是她又說目前並未被排擠)。
而她給孩子買智能手機的另一大原因就是不希望影響孩子社交。
我在聽講座的時候,聽到很多德國父母提問:雖然心裡不認同給孩子買智能手機,但是周圍同學都有了,孩子感受到同伴壓力,擔心影響社交生活。父母該怎麼做?
舉行講座的老師是防青少年沉迷專家,這個講座也是學校推薦家長去聽的。專家也很無奈地說:“雖然我知道很難,但是請父母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頂住同伴壓力。”
言下之意:“不然還能怎麼辦?”
父母如何與孩子解釋,專家給出的了可供參考的話術:
其他同學家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家規則是這樣的...
是不是家長頻繁因爲比較而給予孩子負面反饋,比如說教甚至懲罰?
作爲你的母親,我有責任確保你的健康成長。我知道過多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對你沒有好處,因此…
專家還建議志同道合的家長建立社羣,聯結起來,互相支持鼓勵,更容易堅持下去。
她給聽衆推薦了一個叫 smarter start ab 14 的網站(網址是www.smarterstartab14.de)
這個網站由跟我想法相通的德國父母建立,旨在倡導父母不要送給14歲以下的孩子智能手機,16歲前不要使用社交媒體,並推動德國立法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smartphone free school)。
網站上有請願書,只有籤的人多了,纔會引起國家重視。
我已經簽了!
14歲這條線,在德國都已經很難實現了!很多小孩讀小學就有智能手機了,看得我瞠目結舌。
對於10歲孩子需要用手機來社交這事,本身就讓我挺氣憤的。
我理想中的10歲孩子,應該把時間花在與人面對面的社交上,而不是用手機聊天。
長大後天天都要用手機,以後的生活都要被虛擬世界佔領了,童年就那麼短暫幾年,一段本應好好活在當下的美好時光,難道不該儘量用在體驗真實世界以及面對面的交流上嗎?
德國數據顯示:
德國6-18歲兒童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高達2小時!
6-9歲日均37分鐘;
10-12歲日均107分鐘,有34%的孩子每日使用2小時以上;
13-15歲日均154分鐘,高達59%的人每日使用超過2小時!
16-18歲更恐怖,日均201分鐘,72%的人每日超過2小時!
我寧願孩子把時間花在閱讀、運動、發展興趣愛好,甚至望着藍天白雲發呆(減壓,對眼睛好),也不希望她把大把的寶貴時間浪費在手機上!
特別是社交媒體,充斥着假新聞、仇恨等極端情緒、八卦、黑白顛倒的垃圾信息。
作爲家長,更作爲自媒體博主,我非常清楚算法的劣幣驅逐良幣,我不允許我的孩子被AI算法喂大。
成年人尚且容易被網上的信息迷惑,真假難辨,更別提辨識能力不足的孩子了!
當然專家說了, 如果孩子使用手機看教學視頻、對孩子友好的科普紀錄片、電影、學習APP等,不能算作有害行爲。
可是,這些有益的活動完全可以在平板電腦上進行,屏幕更大更護眼,不會有亂七八糟的推送蹦出來干擾注意力,爲什麼非要用手機做這些事呢?
悠悠有自己的學習平板,上面安裝的都是學習類和聽故事的APP,平板還會給我發送APP使用報告,這麼多年從未遇到沉迷問題。
國外多項大型研究顯示,孩子們把智能手機帶到學校,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課堂學習效果,上課不專注,時不時偷偷查看手機消息;
課間面對面交流減少,看手機時間增多;
網絡霸凌( cybermobbing )事件增多,導致有抑鬱傾向的學生比例增加(女孩尤甚)!
德國Augsburg大學的研究人員橫向比較了挪威、西班牙、捷克、英國和瑞典的五項大型研究,並於去年將研究結果發表在Education Sciences上。
所有研究均同意: 智能手機禁令對學生的幸福感有着可衡量的積極影響!
智能手機禁令對改善學校的社交氛圍有明顯正面作用,而社交氛圍又對學習和教學至關重要。
禁令還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了正面影響,這也證實了許多教師的親身經歷。
有讀者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娃只要手機,完全可以不吃飯”
其實,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推出了禁止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的法規,而德國還沒有行動!
法國:第一個實行手機禁令的國家。早在2010年,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就被禁止。自2018年起,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也禁止在課間休息和學校活動期間使用數碼設備,但不包括高中 (文法學校)。如有違反,學校有權暫時沒收設備。
意大利:自 2024 年夏季起禁止在學校使用手機。此禁令在整個上課日都有效,課間休息手機也應保持關閉。從2024/2025學年開始,即使是出於教學目的,也不能使用智能手機。
荷蘭:教育部發布指令,強烈建議禁止在教室使用手機。該指南從2024年夏季開始適用於小學、特殊學校和中學。只有獲得明確許可纔可在教室使用智能手機。
瓦隆(比利時):自 2024 年夏季起,學校禁止使用智能手機。
英國:於2024年2月發佈一項指導方針,呼籲學校禁止在課堂和休息時間使用私人智能手機。學校自行決定如何實施禁令。去年夏天,議會議員更是討論了實施更全面禁令的可能性,該禁令可能適用於所有 16 歲以下的學生(包括課外時間)。
愛爾蘭:爲確保孩子們能不受干擾地上課、集中注意力,愛爾蘭計劃購買價值900萬歐元的智能手機外套。這些袋子裡裝有手機,只有用特殊設備才能打開。愛爾蘭沒有全國性的禁令,但許多學校出臺了自己的校內政策,從上課時間的禁令到對年齡較小學生的限制。學校自己決定如何嚴格規範使用。
新西蘭:執政的國家黨在2024年4月新學年開始時發佈了一項禁令,不同學校採取了不同的措施來執行該禁令。大多數學校要求學生在上課前上交手機,或在校期間將手機放在儲物櫃或書包中。
奧地利:奧地利教師工會呼籲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
澳大利亞:幾個州正在出臺禁止在學校使用智能手機的措施。例如,在維多利亞州,自 2020 年起就禁止在上課期間使用。這條規定是爲了防止手機干擾課堂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新西蘭:總理克里斯托弗·盧克森 (Christopher Luxon) 領導的新政府宣佈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在學校使用手機,以鼓勵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這項禁令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手機對學生的干擾,改善學習習慣。
美國:各州和地區有不同的規定。在洛杉磯,所有學校都禁止使用手機,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幸福感。研究表明,花在手機上時間較少的學生更少感到壓力或抑鬱,並且能夠更專注於學習。
匈牙利:一項新法律禁止在校時間使用手機,除非課程明確需要。該項法規旨在提高學業成績並加強學生的社交互動,因爲網絡霸凌和溝通技巧下降已被視爲問題。
以上信息來源:https://www.smartphonefreieschulen.org/ausland
歡迎旅居世界各地的讀者朋友繼續補充。
這些不同國家的做法無疑反映了全球性的運動,即禁止或嚴格監管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以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並保護他們的精神健康。
我也覺得光要家長和孩子頂住壓力逆水行舟太難了,應該改變的是大環境!
限制校園內的智能手機使用、使用社交媒體的最低年齡都應該有法律約束和引導,這是我們成年人保護孩子,爲孩子打造健康良好成長環境的義不容辭。
我最近一直在跟悠悠聊,爲什麼不給她買智能手機,聊網絡的危險,聊社交媒體的算法如何鼓勵傳播仇恨情緒,聊獨立思考不從衆的重要性,聊時間應該怎麼花,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纔是健康的。
德國專家也給出了一份fit for智能手機的清單,孩子要達到以下的成熟度,才適合擁有智能手機,大家可以自行測一下自己孩子:
已在上網設備方面獲得了足夠的經驗。
可以識別廣告並將其與其他內容區分開來。
瞭解網絡風險,例如網絡誘騙、虛假新聞、網絡霸凌等。
可以創建一個安全的密碼。
可以激活和停用 GPS、WiFi 和藍牙,並知道它們如何工作。
監督(每月)智能手機的使用費用(預付費或資費)。
識別可能產生的費用,例如APP內購買和付費APP。
瞭解隱私的重要性並瞭解隱私設置。
瞭解自己肖像權,並在網上謹慎處理自己和他人的肖像、數據、圖像和信息。
瞭解過度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並可以自我調節。
理解、接受並遵守約定的手機使用規則。
尊重數字空間中他人的權利,不侮辱或傷害他人。
知道不發佈和傳播色情和暴力等犯罪內容。
知道何時該通知父母或可信賴的人,例如收到不當信息或請求時。
知道可以向投訴機構和平臺舉報不可接受的內容,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
知道有哪些能提供幫助的專業機構和幫助中心。
總之,給不給孩子買智能手機,不是一個一拍腦袋就可以做出的決定。
在決策之前,首先要確保孩子已經具備了掌控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掌控的成熟度。
家長們平時可以多和孩子探討自己對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態度。只有充分知曉手機和網絡可能帶來的風險,孩子才能做好使用手機的準備。
爲了不讓孩子感受到社交孤立,我和馬克思正在考慮折中方案:
給悠悠申請一個手機號,用來註冊Whatsapp賬號,但是這張卡安裝在我的手機裡(雙卡手機),她的Whatsapp賬號也只在我的手機上登錄。
這樣她可以加入班級羣,get同學們在羣裡的聊天。但同時她不能時時關注和收到信息,因爲她沒有自己的手機。
她在幹正事需要專注的時候,不會被消息打擾;等到她休息放鬆的時候,我會讓她看Whatsapp上的消息。
她還可以把她的手機號告訴同學,需要約玩的話,同學打她電話或者發信息都可以。我不接她同學的電話,看到是打給她的,我會把我的手機遞給她,讓孩子感受到一定的獨立性。
悠悠對這個方案比較滿意,她承認,她有自己的平板,手機對她來說意義不大,只要能加入班級羣她就能接受。
哎,養孩子真的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煩惱啊!
以前的我萬萬沒想到,悠悠上中學後的頭號挑戰竟然是堅持做班上最後一個沒有智能手機的孩子!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悠悠媽德國育兒(ID: yoyomadeguo)
作者悠悠媽,現居德國,曾在沙特、荷蘭、愛爾蘭多國求學工作的武大學霸,現居德國養育兩枚混血女娃,9歲悠悠高敏感害羞,3歲然然莽撞倔強。丈夫馬克思是個外表爺們、內心細膩溫柔的社會學家,一開口就能給悠悠媽貢獻不少寫作素材。公衆號“悠悠媽德國育兒”,分享中西合璧家庭的生活感悟和文化碰撞,以及第一手的德國教育經驗。代表作《兒童情商訓練課》、《跟着德國媽媽學育兒》。
作者招募&投稿 |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內容線索 |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