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跨社區聯盟啓動 促進共享互惠經濟

中山大學與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出第一本實體的時間銀行存摺,至今已經運營8年,目前將成功模式推廣至附近其他兩個社區,打造前鎮時間銀行聯盟。(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大學社會責任(USR)計劃團隊與民間協會合作,在高市前鎮區路中廟社區成立全臺首個實體時間銀行制度,社區已連續8年自主營運時間銀行,今年更進一步拓展至鄰近的復國與興邦社區,正式啓動「前鎮時間銀行聯盟」,透過跨社區合作,建立更多元且互惠的地方經濟模式。

時間銀行不同於傳統金錢交易,採時間貨幣「時分券」制度,讓居民透過貢獻服務交換等值的時間,累積可兌換物資與體驗課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郭瑞坤錶示,這種機制不僅促進社區互助,更提供一種脫離金錢與志工思維的社會創新模式,強調共學、共享與共創。

在聯盟啓動儀式上,社區長者與青年攜手參與蔥花捲手作活動,展現世代融合的生命力,公事所學生陳宇傑表示:「向長輩學習烘焙,不僅增進彼此瞭解,更提升社區凝聚力。」此外,時間銀行的時間商店與物資交換平臺,亦成爲社區居民分享資源的核心場域,實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理念。

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月娥,亦爲中山大學博士生,她坦言推動初期遇到經費與人力挑戰,但透過學術與社區合作,制度得以完善,併成功帶動居民積極參與。

復國社區里長呂建霖則關心志工服務如何計價,郭瑞坤解釋,時間銀行不同於志工時數齊頭式平等,而是以社區間討論時間付出所帶來價值來鑑價,確保公平性,當居民認同「時分券」的價值後,社區活力亦隨之提升。

中山大學表示時間銀行示範經驗,透過USR團隊協助,各社區將因地制宜設計制度,非單純複製路中廟模式,期望推動更多地方創生案例,使時間銀行成爲全臺社區治理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