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登錄漏洞多!內行曝常見陷阱:實際是拆車位、坪數灌水、送傢俱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實價登錄2.0制度雖已上路數年,對房市資訊透明度帶來正向影響,但實務上仍存在一些灰色操作空間,可能讓房價看起來偏高,誤導消費者與影響銀行估價。對此,太平洋房屋彰化民族店經理張明子提醒,民衆在看屋與比價時,應特別留意「拆車位」與「坪數灌水」等常見手法,避免落入價格陷阱。
拆車位拉高單價 價格表面好看卻不合理
張明子指出,建商或代銷常透過將車位價格單獨列出或刻意壓低車位價格,來拉高住宅主體的每坪單價。
舉例來說,一戶總價4,000萬的新成屋,可能在實價登錄上被標示爲「住宅3,800萬+車位200萬」,乍看之下住宅單價就會顯得偏高。
在彰化地區,也曾出現將市價約150萬~180萬的平面車位,僅以90萬低價登錄,藉此拉高住宅單價至每坪38萬以上。
「但實際上這些車位並非另售,而是與房屋綁定銷售,對消費者而言,這樣的價格呈現方式並不透明,容易誤判行情。」張明子說。
坪數灌水手法多 買方需細看主建物面積比例
除了車位價格問題,「坪數灌水」也是另一常見的價格包裝手法。
張明子表示,有些建案會將機電室、屋突、梯間等不具實際使用價值的空間納入公設比,使總坪數膨脹、每坪單價被壓低,看起來價格划算,實際上買到的主建物面積並不多。
此外,市場上也有業者會將一次購買兩戶的交易,分開登錄爲兩筆,製造每戶單價較高的假象,甚至透過贈送裝潢、傢俱等方式,實際總價高於登錄金額,間接影響未來買方的轉售價格與貸款評估。
張明子分享,彰化曾有一處合建案宣稱「每坪18萬超低價」,但實際主建物只有約30坪,其餘皆爲空地與停車棚,未列入登記,導致購屋者實際使用價值與期待落差極大。
制度有待補強 購屋者應善用資訊工具查覈
雖然實價登錄2.0已納入完整門牌與車位登錄,但張明子認爲,現行制度對於車位與住宅價格是否綁定、裝潢費用是否揭露等部分仍未強制規範,導致仍有操作空間。
他建議,政府應建立異常價格預警機制,並賦予地方主管機關更多查覈權限,以防堵炒作行爲。
對一般購屋者而言,則可透過以下方式自我把關:
發現灌水或疑似炒作怎麼辦?
張明子提醒,若民衆懷疑某筆實價登錄資料有灌水或炒作嫌疑,可至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透過「民衆回報機制」反映問題,或向當地地政事務所申請查閱買賣契約副本。
◎本文內容已獲太平洋房屋張明子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