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綜合體爆火?——消費經濟迎來“小物種”時代

近期業界的一個重大新聞是:上海叫停了所有新建的商場和寫字樓項目;部分地方債高企的省市,也停止建設了大多數基建項目。這樣的踩剎車給我們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未來多數城市都只有“城市更新”這個條路可以走。

當高大上的項目偃旗息鼓之後,這兩年的創新,將越來越聚焦在一些細分的業態領域裡——我們可以稱之爲“小物種”。

小物種時代,意味着體量的減小,意味着一種豐富性和多樣性,意味着每個新物種的功能越來越有特色。他們接地氣、聚焦、靈活,生存能力更強。

越是經濟困難的時期,人們越需要心理上的慰藉。所以實體商業的情緒和溫度,越來越成爲一種消費的剛需。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兩年市場上新出現的各種市集,就恰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市集的“新煙火”一方面承繼了家長裡短的生活日常的本身,但不同於以菜市場的舊煙火,它更代表了對生活的豐富性、美學的升級、充電學習和交往的空間。

鄭州普羅市集,感謝A9A建築事務所的圖片

一個好的市集綜合體,應該有這樣的功能:這裡是一個消費的空間,這裡是個親子的空間,這裡是一個聚會的空間,這裡同樣也是一個學習的空間。從使用羣體來看,這裡是家庭主婦們的聚集地,也是親子溜娃的聚集地,還是親朋好友聚會的聚集地。

新市集綜合體,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有當代生活方式的創新。比如雙塔市集裡的牌匾,店鋪門頭的裝幀和蘇式小調,都是對雅緻的蘇式傳統的致敬。而鄭州理想國裡普羅市集所展現出的新鮮的木色、質感的調性,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情調。

接下來我們來系統分析一下新市集綜合體的存在模式和運營要素。

新市集的美學——溫暖和撫慰

新市集綜合體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新”。而顏值和美學,就是這種創新的靈魂。那麼,如何設計出讓大家喜歡的市集場景呢?

我想,從色彩心理學上來思考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因爲色彩心理學讓每一種顏色都有自己的脾氣,這種傳遞着情緒的設計,就能產生一種撫慰的力量。例如,白色具有純淨,明快,純真的感受。灰色具有高雅,溫和,平凡和中庸的感受。米色具有原始,自然,天然和健康的感受。黑色具有神秘,寂靜,深沉的感受。

而從新市集的色調上看,有一種方案是木色和米色爲主線,正所謂“木質美學”,傳遞出一種原始而自然的健康感受,它給人一種迴歸自然的鬆弛感。

而在室內設計的品類物件搭配上,應該是室內裝置與自然綠植的一種融合。

鄭州普羅市集,感謝A9A建築事務所的圖片

當然,也有文化風格和工業主義風格。比如雙塔市集的設計,就洋溢着一種濃濃的蘇州傳統的味道。

雙塔市集內部場景,圖源網絡

很多人認爲一個好的項目,就是一個好的設計,這樣的思想在一些自負的設計師身上特別明顯。他們總是認爲一個項目,只有建築設計或者室內設計纔是最重要的,這種狹窄的思考模式不可取。

其實,從大設計的角度來看,好的設計不僅是空間設計,更重要的是業態的設計,也是行爲模式的設計。

在業態設計上,新市集一定要強調一種小業態的跨界融合。當消費者在市集中徜徉的時候,隨着遊逛動線的設計,不經意間會有不同的不同場景碰撞。這邊可能是個餐飲店,那邊就是個麪包房,還有菜場的貨架,還有共享交流的大長桌椅,更有兒童的手工藝工坊。

這些本來應該在一個購物中心的不同店鋪裡的業態,被集合在了同一個大屋檐下,形成一種混合的場景美學。

它看似嘈雜,實則多樣而有序。這種百貨商場式的小集成,形成了生活業態的場景融合。人們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鄭州普羅市集內部場景,感謝A9A建築事務所的圖片

除了室內場景,戶外場景也是構成新市集美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市集與公園的結合,就是新的黃金搭檔。

通過公園化的鋪裝、沙石、喬木、灌木以及商業外擺的融合,再結合讓人放鬆的沙石鋪地,就會形成“市集+”的生活空間。

市集的社會意義——交往的介質

除了設計上的要暗合人們的心裡需求,創造大家喜歡的場景,在社會意義上看,新市集綜合體應該也有自己的功能價值——那就是社交的媒介。

很多人認爲熙熙攘攘的商業購買行爲本身就是社交,這顯然是個錯誤的認知。

從線下的人與人的交往模式來看,一種交往是購買的交往,一種交往是聚會的交往。但從商業行爲來看,購買的交往不是一種深度的人與人的鏈接,它本質上還是一種基於自由選擇的孤獨的消費行爲。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商場,看似人頭攢動,但往往有一種深深的孤寂感。

這種場景其實最早再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裡就有描述。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徵——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而它的背景是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

所以,面臨不穩定的經濟形勢,很多人雖然生活在物化的大都市,但內心確實一片荒原。這樣的生活場景,就很難激起消費的慾望。

如何拋棄當代人心中的荒原,構建一座座溫暖的島嶼,是每個實體商業真正需要實現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讓商家和客戶能發生長期的買賣關係,這種購買交往就變成了一種“熟人”模式。

除此之外,街坊鄰居的噓寒問暖,朋友夥伴的小聚,親戚家人的團圓,這種深度的情感鏈接,是最內在而且最穩定的線下關係。

所以,鄰里關係、師生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顧客關係,各類線下關係的聚合,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場景形態。

當代的社交媒體過於發達,我們通過視頻電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爲啥還要線下聚會呢?那想必這個環境裡,有我們都需要的情緒價值。

爲一個場域,創造一種溫暖的情緒價值,是市集綜合體在社交意義上的本質功能。

當然,社交的核心還是需要一種有組織的運營。一個沒有組織和靈魂的空間,是一盤散沙,只是一個交易的空間,而純粹的利益交往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人情味。

當下各個大平臺已經全面數字化,我們被沒有人情味的數字世界所裹挾,如果線下再是這樣,那還不如回到線上來的直接、高效。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社區營造就很重要。各類活動的聚會,各類沙龍的舉辦,各類親子活動的舉辦,總需要有熱心人,有主理人,有活動的策劃者和主事者們。他們是社交價值的神經中樞。

豐富性和多樣性

——市集綜合體的業態內容

什麼樣的業態內容是一個市集綜合體必備的呢?他們的搭配邏輯又是什麼呢?

我想,業態的搭配歸根到底還是從需求出發。一個基本社區生活的服務,需要的不僅是吃喝,還需要交往和娛樂,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更需要學習和教育。

所以從業態的特色就可以看出來,市集綜合體一般要分爲動區和靜區,動區主要是採購、餐飲、交往空間,而靜區主要是學習、交流空間。

從具體業態來看,餐飲、菜市場、文創商品、咖啡館、圖書室、自修式、會議座談室、演出空間,都是市集式生活所需要的日常。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食品的豐富性比較重要。比如鴻壽坊食集中,這個大約佔地5,000㎡的室內集市,就邀請了18位個體經營者,各地街頭老號、品質網紅與口碑名店等30多個美食品牌,精品咖啡店旁邊是蔥油餅攤頭;美食檔口旁邊是園藝植物;在蔬菜堆裡,這裡有生鮮專營點,也有生態農場體驗店,這裡還可以聽美食博主大咖講座。

圖:鴻壽坊食集,來源:房地產觀察家

這樣豐富的餐飲業態組合本身就構建成了一種吸引力。它讓人們從家庭、外賣中來到這裡,體驗到日常吃不到的可口的美食,形成了這個地方的標誌。

眼下全國無數同行的項目都在模仿鴻壽坊食集,但這種豐富的餐飲產業生態的孵化,需要巨大的投入成本,也需要豐富的客源來支撐。美食集羣的打造可非一日之功,需要的不僅是資金,更是管理團隊的心力。

再從多樣性來看,就是內部使用空間的柔性。在一個大屋頂下,有多種使用功能的組合。所以,這裡可能有共享的自修空間、共享的會議空間,共享的學習空間。

普羅市集的室內空間結構,感謝A9A建築事務所的圖片

這裡似乎就是一個社區大學,食堂、自修式、教室、生活店鋪於一體,產生一種濃濃的學院化氛圍。

市集的運營模型——活動、策展

從普通的社區商業,到新型的市集綜合體,除了空間和內容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差異點就是運營。

沒有了運營的靈魂,這裡就會淪落爲一個普通的菜市場,一個混亂的餐飲街,一個空蕩蕩的自修間。所以,爲了運營的考慮,空間上必須要有中庭、禮堂類似的可以留白的空間。

基於社區裡坊的運營,是需要豐富的社會資源的。在大運營時代,沒有運營效益的資產都是無效資產。市集的運營如果做得不出彩,就可能會是變相的售樓處。僅有新美學的設計,沒有持續有效的運營,必然會成爲新的無效公建。

從餐飲上看,新型市集的餐飲不同於普通的菜市場,除了空間更加精緻之外,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是需要的。

而當下運營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降低運營成本,又能實實在在的把活動做起來?很多項目爲了運營而運營,一味是甲方在運營上做巨大的投入,養了團隊,同時投入了相當大的活動費用,這樣的運營顯然就是不可持續的。

只有發動了業主和消費者的共創,纔是好的運營。這就需要從社會公益的角度來思考運營體系。將空間做成平臺,讓不同的社團來這裡共建,才能形成長久的經營模式。

萬科理想之地 春熙集,圖源網絡

總結

從大的社會背景來講,猛烈的城鎮化讓四面八方的人來到了大城市。陌生的人們經過地理的遷徙,在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這樣的城鎮化也重塑了中國的社會結構。

在社會變革的大浪潮下,中國的很多城市進入到了日本式的“無緣城市”。在這裡的人們,沒有熟悉的地緣風土人情,沒有親近的血緣關係,沒有豐富的社會資源網絡,我們似乎進入到艾略特式的大都市的“荒原”。

而抵禦這種“荒原感”的就是要構建一個個溫暖的“島嶼”。我們要建的不是100萬人來一次的島嶼,而是能讓1萬人重訪100次的島嶼。

從某種意義上看,市集綜合體就這樣的島嶼。

那麼,作爲一種新業態,它能否長久的生存下去呢?我總體還是比較樂觀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一個小物種,體量小,投資不大,但是業態與社區有着深度的鏈接,適應性更強。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小型餐飲店鋪也是坪效最高的一種業態。

其實中國多數的社區商業或者區域性商場,都可以在一個幾千方的市集綜合體裡解決問題。過度的商業設施供給,已經讓太多的商業項目難以爲繼。

所以,在擠泡沫時代,最大程度的空間縮水,實現最好的運營坪效,在社羣公益和商業交易中做到平衡的業態,一定會有着光明的未來。

要構建這樣的島嶼,就要有一個新的場景,要建立一個運營團隊,要有一筆運營預算,要有一批熱心的主理人,要有一種平等、博愛和共創的組織心態。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做分享,若作者和原始出處不準確還望諒解修正,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謝謝!

商業項目

華東地區-上海://////////

杭州:/| 蘇州:|合肥:|福州:

華北地區-北京://///| 天津:

華南地區-廣州: | |深圳: / |臺灣:

西南地區-成都:///// |重慶://

華中地區-長沙:

西北地區-西安:/

東北地區-吉林:

文旅城市

文旅項目

華東地區-南京: |合肥: |莫干山:

華南地區-江西:/

西南地區-雲南:/ |昆明:|眉山:

東北地區-大連: |

西北地區-寧夏:

華北地區-北京:/ |秦皇島: |承德:

華中地區-鄭州:

西北地區-西安:

新物種、新趨勢、新觀察

行業趨勢

國際案例

房地產觀察家核心特色 Featured Insights

研究洞察趨勢 | 深度解讀案例 | 報道創新事件

企業業務類型 Capabilities

案例深度剖析 | 項目策劃規劃設計 | 項目推廣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