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西方人眼中 中國發明最科學的東西(朱偉嶽)

露出水面的古船船體局部。(新華社)

東晉時佛教高僧法顯(西元337~422年),於西元399年(東晉安帝隆安3年,後秦姚氏文桓帝時),從長安出發,走陸上西北絲綢之路西行,再轉西南絲綢之路到達印度北部。後他從北部到印度中部、東部、南部等地共居住了約12年,學習了梵語,研讀及蒐集經典後,於西元412年已75歲時,帶了許多部原文典籍,從斯里蘭卡搭乘赴廣州的海船回國,原預計50天內到達廣州,但途中遇風暴漂流經耶婆提國等地,最後在青州長廣郡嶗山(今青島市嶗山區)上岸,幸運回到中國。

耶婆提國是今之何處?本文贊同大儒章太炎先生及網上專家小狼先生推判,應爲今北美洲墨西哥地域。這當然不是定論,但有一點確定無疑的是,在西元4世紀及5世紀之時,也就是鄭和在西元1405至1433年的時候,比鄭和下西洋早一千年以前,就有從華夏中國東南沿海揚州、廣州和印度之間的定期客貨班船。

這定期客貨班船可搭乘200多人,文字記錄中沒記載這艘海船多大多重,估計這船應在今之500噸以上。因爲這船除貨物外,還搭載了200多人。首先本文推判此船起碼需有3層甲板,最低一層應爲壓艙石及淡水儲蓄艙,第二層爲船用工具艙、食物儲存艙、乘客及船員住艙,最上層爲船隻操作甲板及船員或乘客住艙。

船舶最早時的航行主要靠人力伐槳,人就是生物引擎。進一步了,才採用風帆,順風順流時,槳可暫時收起不用。再進一步利用季候風,可在海上作長程航行;風帆的製造和操作,也就更講究了。

到東漢時代,也是在前述高僧法顯赴印度求經以前,四桅四帆的海船已在華夏中國出現,帆面有軟帆、硬帆之分,熟練的操帆工程師,能通過帆面的調整,來掌控海船的船速和航向。不僅如此,尾舵也誕生了,使船舶更容易在一定的航路上穩定航行。還有是櫓的出現,櫓可以埋入水中作連續伐水動作,故有「一櫓三槳」之說。

北宋詩人張來用一個「輕」字形容搖櫓,說是「輕櫓健於馬」,真是說得恰到好處。搖櫓之輕,使得老人小孩都能勝任;搖櫓既輕,就能持久,所以又產生了「健」的感覺。「健櫓飛如插羽翰」,就是形容搖櫓的船像飛箭一樣快。現代的一些老外,也對西元4至5世紀間的古中國,亦即離現在約1600年前,就有這種結構簡單而效率奇高的裝置驚歎不已,稱讚它「可能是中國發明中最科學的一個。」多桅多帆、櫓、尾舵的協同,已構成東漢朝時期海船先進的動力系統。

李約瑟教授評論:「這些發明,遠遠超越了同時期的歐洲。」同時期的歐洲即指西元3世紀左右時期的古希臘、羅馬時代。由於東漢時期在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尤其船舶動力系統上都比較先進,而高僧法憲是東漢以後東晉時代的人,他所搭乘的海船,除本文前推判可能在500噸以上,還可合理推測是一艘四桅四帆,有尾舵而兩側有櫓座的當年最先進的海上巨舶,否則,何可能經自行搶灘修漏後,而能迷航90天,再自行登陸耶婆提國修整5個月後,又迷航約90天而平安抵達華夏青州?這法顯所乘可載200多人耐航耐操的海船,是華夏中國的子民,在江河大海上活動的孤獨身影嗎?根據對歷史的追查,答案是否定的。

在高僧法顯到印度取經的時候,正是華夏中國因晉朝八王之亂,亦即8個王爺爭權內鬥,搞得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原居住在華夏中國北部協助各路王爺打仗的百姓和各族胡人,也趁機反噬推倒原主,紛紛獨立建國,這就是在西元304年到439年約135年間,華夏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故事。主要亂事發生在西晉懷帝永嘉年間,故亦稱永嘉之亂或五胡亂華。

那時的北方,文化水準較高,因之史家多稱衣冠南渡。估計躲避永嘉之亂而向南遷徙的衣冠士族,或有50萬至100萬人。他們遷到南方,主要是沿長江南岸落腳,尤其多在今江蘇、浙江一帶,俗稱江左。然後進一步南遷至嶺南即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初到江左時,當地人稱他們爲僑姓人,僑居之意也。到嶺南後,當地人稱之爲客。

今漢族中的客家支系,實際就是這批浪蕩江湖的正宗漢人。目前全世界約有8千萬客家人。其中約5千萬人分佈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的180多個縣(市)。廣東省客家人約2500萬,佔廣東省人口約三分之一,分佈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約600萬,另約1500萬人分佈在東南亞、美洲、印度洋等地。客家方言的基本發音近似普通話,但一些習慣用的諺語,較多仍採用古音,而在普通話中,則不用了。

法顯迷航的時間,是華夏中國西晉末世,東普初期;接着而來的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代,是華夏曆史上的一段重要且多姿多采的時期。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