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現蹤臺中!大甲溪沿岸部落首次拍攝到珍貴影像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於斯可巴社區架設之紅外線自動相機紀錄到石虎出沒。(林保署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架設於斯可巴社區之紅外線自動相機紀錄到17種哺乳類動物。(林保署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長期推動大甲溪沿岸部落裡山計劃,在臺中市和平區斯可巴社區架設的紅外線自動相機,紀錄到第1筆石虎影像,同時也捕捉到食蟹獴、臺灣葉鼻蝠等17種野生動物影像,對於首次拍攝到石虎影像,讓斯可巴社區夥伴感到十分振奮。
林保署臺中分署說,爲了串連國有林班地周遭森林、淺山到海洋的森川裡海生態網絡,與山村社區合作歷經多年努力,將裡山、永續理念融入山村資源經營、友善野生動物棲地的營造,培訓山村社區認識社區生態資源,進行四季各類動物資源調查,在今年第1季分析斯可巴社區樣點的紅外線自動相機成果時,發現去年11月兩度紀錄到石虎出沒,累積四季哺乳類動物調查共紀錄到石虎、食蟹獴、臺灣野山羊、白鼻心、獼猴、山羌、鼬獾、白面鼯鼠、臺灣葉鼻蝠等17種哺乳類動物。
這次斯可巴社區拍攝到石虎影像,該區無歷史紀錄,推測可能是亞成體在四處尋找適合棲地,從大甲溪下游擴散過來的個體,2015年12月在和平區裡冷林道6公里處海拔994公尺紀錄到石虎後,2019年起在南勢部落陸續拍攝到石虎,10年間石虎紀錄已擴大到大甲溪更上游的斯可巴社區。
可見在歷年社區林業及裡山輔導計劃的基礎下,以及近年跨域合作協助裡山保育、友善石虎農作標章等工作,已有效串聯大甲溪石虎廊道,期盼持續這樣公私攜手合作之下,吸引更多夥伴加入友善環境營造的行列,守護石虎等野生動物的棲地,讓生態網絡更加安全、暢通。
臺中分署表示,斯可巴社區海拔1050公尺,位於國土綠網臺中西部淺山森林保育軸帶,是連結國有林班地沿着大甲溪流域往下游東勢區、新社區等淺山生態網絡的重要區位。多年來石虎族羣長期監測於大甲溪流域東勢區周遭架設相機,經分析發現大安溪、大甲溪、烏溪都有石虎族羣分佈,依據點位分佈、出現頻率高低和母石虎育幼點位,分析研判大安溪和烏溪筏子溪是相對穩定的棲地,大甲溪則是在串聯苗栗和南投地區的石虎族羣有其關鍵角色,因此營造大甲溪友善石虎廊道,有助於石虎族羣關鍵區位的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