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記|王金明:透析十餘年,樂呵藏妙招,尋常日子有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安宇 牟靜萍
在榮成威高透析中心,有這樣一位特殊的“老熟人”——他透析12年,卻活得精神抖擻,不僅將自家修車廠打理得井井有條,更用樂觀心態感染着身邊每一位病友。他就是今年59歲的王金明,一位在與尿毒症的漫長博弈中,活出生命厚度的普通人。
從“腿腫”到透析:一場與命運的拉鋸戰
“要麼換腎,要麼接受透析治療——你必須二選一。”醫生的話語像一塊巨石,重重壓在他的心頭。
故事始於2013年,在香格里拉出差他發現雙腿莫名腫脹,起初並未在意。作爲多年高血壓患者,他曾因“不愛吃藥”讓血壓飆升至200多。直到痛風發作,在南京的醫院檢查後,“尿毒症”三個字將他的生活按下暫停鍵。
“剛開始透析時,心裡像壓了塊石頭,整日沉默寡言,不願跟人打交道。”他坦言,最初的日子充滿灰暗,在青島、煙臺等地輾轉透析,看着身邊病友有的消沉、有的放棄,自己也曾陷入低谷。但看着家人的關愛,再瞅瞅病友們一個個卯着勁兒往前闖的模樣,他咬着牙告訴自己:“不能就這麼垮了。”
汗蒸控水利器與飲食的“妙招”
12年透析路,他摸索出一套“獨家養生法”。“透析最怕漲水,只要透析過了24小時,我就汗蒸,買了個汗蒸房放在廠裡,雷打不動。”他笑着說,這習慣讓他的漲水始終控制在0.8以內,遠低於危險值。飲食上,他堅持“家常便飯”:早上小米粥配海蔘、雞蛋清,拒絕火腿腸、方便麪等加工食品,“鉀、磷這些指標,全靠嘴‘把關’”。
更難得的是他的心態調節法。“透析室就是我的‘社交圈’,老夥計們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趣,4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說,看着比自己透析更早的病友仍在堅持,就覺得“沒什麼坎兒過不去”。
醫療團隊的“暖心守護”
在榮成威高透析中心的10年,讓他深深感受到醫療團隊的專業與溫情。“從王義玲主任到護士,就像家人一樣。”他回憶,王義玲主任每天查房從不缺席,會盯着問“有什麼不舒服的”“血壓怎麼樣”“漲水多不多”,發現問題當場督促整改;護士們更是細心,休假時會特意打電話叮囑同事“哪個病人對什麼過敏”“血管穿刺要注意啥”,生怕出一點紕漏。
“有次一個護士單獨照看我,反覆確認血管位置,說‘您的血管特殊,可不能穿錯’。”這樣的細節,讓他在漫長透析中倍感踏實,“在這裡,不是冷冰冰的治療,是真有人把你的命放在心上。”
汽修事業的堅守與家人的支撐
透析之餘,他從未放棄熱愛的汽修事業。“僱了兩個老夥計幫忙,透析時他們在我也放心,下午還能跟老夥計玩會兒麻將。”他說,妻子是最堅實的後盾,家裡家外一把好手,“她總說‘你好好透析,別的不用管’,有她在,我啥都不怕。”
如今,他的修車廠生意穩定,兒子已成家立業,生活雖平淡卻充滿力量。“我這病,國家政策也幫了大忙,沒讓我爲錢犯愁。”他感慨,活着本身就是幸運,更要好好活。
給病友的話:心態是最好的“良藥”
談及對其他尿毒症患者的建議,他說得實在:“別鑽牛角尖,透析不是終點。控水別喝冰水,小口喝溫熱水;多跟病友聊聊,互相打氣;相信醫生護士,他們是真爲你好。”
12年透析路,他用樂觀消解苦難,用堅守詮釋生命。正如榮成威高透析中心趙建敏護士長所說:“他不僅自己活得精彩,更像一束光,照亮了身邊很多人。”在與疾病的博弈中,他早已贏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