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湖北,院士、校長、企業家紛紛發聲!

3月6日,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湖北代表團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

暨媒體開放日活動現場,

院士、校長、企業家

紛紛發言。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

高校要從能幹什麼到該幹什麼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發言時以“新質生產力培育”爲關鍵詞,系統闡述了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路徑。“我們要打造‘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閉環生態。”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

登上月背的國旗材料正用於開發消防服

“‘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文明和生存的需要。在現代社會,紡織產業不僅是民生產業,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是時尚產業和幸福產業,對提升生活品質意義重大。”這位在紡織領域默默深耕多年的代表,一開口便拋出一串硬核科技成果。

“科技創新爲傳統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無限可能。”徐衛林介紹,武漢紡織大學在這方面成果豐碩。在醫療領域,學校研製的無鉛防輻射服裝,防輻射性能遠超常規含鉛服裝,重量卻只有傳統產品的三分之一,已在武漢協和醫院和省人民醫院等投入使用,深受好評;正在推進的纖維編織人造血管臨牀轉化,有望爲心血管疾病治療開闢新途徑。 去年6月3日,“嫦娥六號”着陸器攜帶的一面由玄武岩纖維製成的“石頭版”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面五星紅旗正是武漢紡織大學研製,通過玄武岩纖維超細化處理,重量只有11.3克,不及兩枚一元硬幣的重量。相關技術還應用於消防服等特種防護裝備和飛行器部件。”徐衛林說。

“現代紡織產業與傳統紡織產業的應用領域已今非昔比。”徐衛林感慨道,如今,纖維材料不斷創新,自動化、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推動紡織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他現場列舉數據:以紡紗廠爲例,20年前一萬錠紡紗廠用工近100人,如今藉助自動化流水線、在線監測和機器手等,用工降至15人以下,生產速度和產品品質卻大幅提升。

在徐衛林描繪的未來圖景中,紡織產業將深度融入大健康領域,智能服裝可實時監測心率、體溫,嬰幼兒服飾能抗菌抗病毒,特殊人羣防護裝備兼具功能性與舒適性,“未來有望在醫院和家庭護理中廣泛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黃立:

正在打造“共享飛機”+“共享機場”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黃立詳細介紹了其團隊的突破性進展,引發廣泛關注。

特派記者|高萌

視頻製作|趙子瀹 實習生張秋怡

編輯|朱晨穎

校對|毛欣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