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夜修法十週年/遊蕩貓狗生生不息收容爆量 動物福利死活難兩全
昔《十二夜》紀錄片將殘酷的動物撲殺議題搬到檯面上,進一步推動了零撲殺政策,雖立意良善,未料配套與執法強度不足,導致遊蕩犬生生不息,社會上一度討論恢復安樂死。記者陳昱凱/攝影
日前高雄永安鑽石沙灘公園,一名七旬老翁在海里游泳,遭到3只遊蕩犬攻擊致死,老翁左眼被咬破、頭部多處撕裂傷,大量出血不治,如此不可思議的事件卻並非首例,根據瞭解,該處已至少有三起浪犬衝入海中咬傷泳客的事件,甚至陸面上浪犬攻擊人的事件更加頻繁,民衆人心惶惶。
回顧民國102年十二夜紀錄片上映,片中將殘酷的動物撲殺議題搬到檯面上,引起廣大回響,這也進一步促進民國104年零撲殺政策的修法與實踐,其後TNR方案爲主流因應對策,即盼以透過誘捕、絕育、回置原發現地等方式來管理犬隻數量,未料源頭控管強度、執法面、絕育意識不彰,全國遊蕩犬不減反增,最高數量增至15萬9697只。
遊蕩犬數量增加,不少收容所與動物之家面臨爆量收容的問題,以臺南灣裡的動物之家爲例,合理的收容數量爲400只,如今所內卻有將近800只遊蕩貓狗,其中只有約200只可供領養,換句話說,有將近600只動物長期佔用資源,無法進行週轉,而遊蕩犬增加,也導致人犬衝突、危害保育動物等事件頻傳,爲此社會上一度出現討論恢復遊蕩犬安樂死的議題。
其實零撲殺政策當中,未禁止針對老傷病殘的動物進行人道處置,但不少收容所擔心被責難,因此從未執行安樂死,導致不少動物在生死之間皆痛苦,如今十二夜終結十週年,爲了精進動物福利所提出來的方式,如提升絕育意識、禁止餵食,與明確規範飼主責任等,從源頭進行管理,但最大的根本問題是能否落實執法,以降低動保、野保,與人犬之間的衝突,進而提升動物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