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上的五星級自助餐不見了!守護黑麪琵鷺更艱辛 太陽能板如何與生態共存?
七股黑面琵鷺生態保護區。 觀旅局/提供
作者:鄭麗文
1989年黑面琵鷺全球只剩288只,經過全球動保組織的覆育和保護,2012年增長到2,693只,仍是瀕危物種,而其中超過半數選擇在臺灣過冬,而且幾乎全在臺南沿海地區。
黑面琵鷺喜歡河口、溼地、潮間帶,討厭人爲活動和污染嚴重的地方,是具有環境指標意義的野鳥,受到全球許多國家的重視。長期以來,臺灣有一羣保護牠們的人士,包括賞鳥人、養殖業者、公務員、繪本作家、學者、紀綠片工作者,以及許多無名的愛心人士。更是跨地區、跨國家合作的介面。
2020年全球黑面琵鷺已達到4,864只,只要提到這個難能可貴的數字,愛鳥人士就難掩喜悅之情。舉步維艱的保育工作終於露出曙光,總算有了具體成果,可以讓人暫時鬆一口氣,這要歸功於南韓和大陸覆育人士不懈的努力,因爲北方是黑面琵鷺的繁殖地。
每年冬天,黑面琵鷺從朝鮮半島、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往南遷徙數千公里,到臺灣、香港與安南等地過冬。其中,2020年來臺過冬的有2,785只,仍超過半數,而且以曾文溪下游七股溼地等棲地爲主。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佈「2020臺灣鳥類國家報告」指出:「雖然近年來黑面琵鷺的族羣量明顯增加,但威脅並未消失。由於道路開發及太陽能光電場的設立,造成黑面琵鷺在臺灣西南部的棲地逐漸喪失。」命運多舛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在光電板的巨大陰影籠罩之下,黑面琵鷺的未來又再度兇險難惡。
七股龍山宮,牌樓上特有的黑面琵鷺和蝨目魚剪黏陶塑,訴說着這裡的漁民、蝨目魚和黑面琵鷺和諧共生共存的美好生態。這裡的養殖漁民通常在養殖季節會留下較小的蝨目魚和其他雜魚讓黑面琵鷺大快朵頤。因爲黑面琵鷺嘴喙覓食的樣子特殊,像大湯匙的扁平嘴喙,會左右快速掃撥,配合快速的步伐移動,一觸及魚身即以嘴喙夾緊,再仰頭吞食。這種覓食動作「邊攪邊撥」,非常討喜有趣,因此在地人都暱稱牠們「撓杯」。
爲了達成綠能目標,政府大開門戶加速推動,以財利誘導地主出租。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的光電板鋪設如火如荼,蔓延速度飛快,魚塭不見了,撓杯的五星級自助餐也消失無蹤,野鳥的棲地隨之快速短少、破碎化的情況一日甚過一日,怎能不令人擔心呢?
臺灣溼地保護聯盟的籌辦人之一翁義聰教授道:「牠們要的不是精緻的人工棲地,二十一片平坦開闊的潮間帶,以及早足夠的警覺距離,增加心裡上的安全感,因而留下來過冬。牠們只要一片保護區,再也不必日夜擔心因貪婪人類無止境摧殘進逼,進而失去在臺灣僅有的一片落腳處。」
過去我們因爲對野生動物保護不力遭到國際指責,也受到制裁。曾經,七股被規劃爲工業區,打算填海造陸,開發煉油廠、鍊鋼廠。這些都被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者擋了下來。雖然曾文溪口北岸300公頃土地被劃爲黑面琵鷺保護區,但仍不足以維護黑面琵鷺族羣和溼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因此臺灣溼地保護聯盟長期以來一直倡議,要保護急速消失的臺南沿海溼地,才能維持棲地與生態多樣性,並保護近海漁業、生態旅遊與水資源,以達到永續利用。
如今,政府爲企業打開大門,讓他們在溼地上蓋太陽能板,消滅魚塭。一旦溼地(包括魚塭)一塊塊被光電板覆蓋,黑面琵鷺就會失去最大的度冬棲地,讓這個脆弱的物種再度面臨生存的嚴峻挑戰。
本文摘自啓動文化的《臺灣光電綠能怎麼了?:從太陽能板、反核到生態浩劫、黑金弊案,一次讀懂臺灣的能源危機》
作者:鄭麗文
英國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候選人。曾任行政院發言人、第七屆與第十屆立法委員、第三屆國大代表,曾提案「氣候安全法草案」、「化石能源稅條例草案」、「氣候安全應變及調適法草案」、「環境基本法修正草案」,譯有《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