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交融 文資爭論需多些同理
史博館整建前兩邊紅色高牆是特色之一,整建後左右側新增玻璃盒,在建築界掀起不少正反意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國立歷史博物館整建引發建築界多方關注,從文資再利用設計,延伸到政治意識形態及不同世代「大老」等議題的爭論,多樣也具多重面向。這也正反映「建築」除做爲生活等空間應用之需求外,也承載瞭如歷史、文化、政治及社會等不同面向的「載體」特殊性。
如果說「建築走讀」是讓民衆以建築的實體空間體驗,進一步瞭解建築自身想要表達的意念及意圖;那「建走短評」就是以第三方的角度,以文字做爲讓民衆或是專業者(及設計者)瞭解建築物之外傳達的「資訊」所在。無論用什麼角度「短評」,均需以建築物爲主體,透過自身所看到或讀到的資訊來加以詮釋,方得以精準表達。
以史博館整建爲例,筆者以爲有「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建築設計」、「博物館經營管理」等專業層面,可做爲後續評論本案目前成果的角度。有關其中的歷史、政治意識形態及世代輩分之爭等社會性議題,若做爲「評論」的基礎,就容易落入爺說他有理、婆說我纔對的二元對立之中,無法有討論及交流的空間,除對未來類似文資建築或老屋新生整建等討論並無助益外,也容易造成各界對立及自身的矛盾,實不樂見。
「本是同根生,相『建』何太急」是筆者近期關注本案發展後的感觸,以此來鼓勵目前還身在本案中工作的各方建築前輩及夥伴們要持續堅強,也當自省對本案提出觀點時,儘可能以建築物爲主體來表達各自觀點。
「新舊並置」應是接下來的時代表徵,而在臺灣,此觀念要成爲民衆生活的日常,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你我都在這條「世代交融」的路上,彼此會需多一些寬心學習並同理相待,共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