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比照亞、奧運 設置中繼站協助代表隊

爲積極備戰2025萊茵魯爾世大運,體育署、大專體總、國訓中心及運科中心於今年2月間赴德國埃森及柏林考察後勤支援中繼站地點,將綜合評估後擇定。左起體育署競技運動組科長洪義筌、競技運動組副組長戴琬琳副組長、體育署副署長房瑞文、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秘書長餘清芳。(陳筱琳攝)

2025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將於今年7月16日到27日於德國萊茵魯爾舉行,中華隊派出男、女籃球、男、女排球、男、女沙灘排球等代表隊參賽,預估屆時參賽選手總數將達200人,代表團人員將接近290人的規模,體育署10日表示,本屆世大運後勤團隊以亞、奧運規格辦理,也會設置中繼站成爲國手最強後盾。

體育署指出,本屆世大運首度比照亞、奧運等級大賽爲代表隊設置中繼站,今年2月體育署率團隊前往德國考察,並參考巴黎奧運經驗,將爲今年世大運代表隊提供包括膳食提供、物理治療、體能訓練3大部分的中繼站。

體育署在考察過程中尋覓可以作爲中繼站據點的場所,包括探訪埃森和柏林等飯店、物理中心、治療所等,也要考量場所空間大小,地點附近機能及距離比賽場館選手村的距離,之後再由國訓中心執行租借、設置等工作,目前在埃森有兩個地點,一個膳食站、一個兼具物理治療的地點,也預計在辦理游泳、排球項目的柏林安排三合一的功能的中繼站,亦拜會駐德國代表處蒐集相關資訊,目前雖有屬意地點,不過尚未正式簽約,尚在洽談報價中。

體育署指出,本次德國萊茵魯爾世大運的參賽目標除爭取最佳成績外,也希望能透過參賽機會累積國際競賽經驗,作爲未來培訓規劃的方向,爲接軌各賽會的培訓參賽工作,爭取本屆世大運佳績,在2024巴黎奧運結束後便展開2026名古屋亞運及本屆世大運培訓作業。

由於世大運與奧、亞運競賽種類及選手重疊性相當高,而臺灣優秀運動員大多也具有大專學生身分,因此本屆世大運在培訓策略上,將2025世大運結合2026亞運會進行培訓體系連貫、整合各賽會培訓作業的方式辦理,並依據「我國參加國際綜合性運動賽會國家代表隊培訓參賽實施計劃」,銜續培育各運動種類的優秀競技運動人才,期待本屆世大運國家排名能追平甚至超越歷屆境外參賽最佳的第7名成績,進而放眼2026年名古屋亞運的參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