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超200億!“信息填報”拉開帷幕 生物藥聯盟集採節奏漸近

財聯社8月1日訊(記者 盧阿峰)今日,安徽省醫藥集中採購平臺發佈《關於開展部分單抗類生物製劑信息填報收集工作的通知》,正式啓動對利妥昔單抗、阿達木單抗、英夫利西單抗等8個單抗類生物製劑的市場信息摸底。作爲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採的牽頭單位,安徽此舉被業內視爲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採的前期準備階段。

不過,多位業內專家告訴財聯社記者,生物藥聯盟集採推進節奏和未來的價格降幅要求仍有較大彈性空間,不能類比仿製藥集採。

據通知內容,企業需圍繞藥品通用名、適應症、劑型、批准時間等多個維度開展填報,截止時間爲8月8日。填報品種共計8個,分別爲: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曲妥珠單抗、英夫利西單抗、託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地舒單抗、帕妥珠單抗。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所列品種基本涵蓋了當前已實現國產替代的核心單抗類藥物,且均有兩家以上國內企業佈局。不僅涉及羅氏、艾伯維等跨國藥企產品,也涵蓋了貝達藥業(300558.SZ)、信達生物(01801.HK)、復宏漢霖(02696.HK)、齊魯製藥等本土代表性企業。在未來可能啓動的集採中,這些企業面臨如何在“以價換量”機制下重構競爭策略的選擇。

據米內網數據,2022年時,上述抗體品種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銷售規模合計已超過200億元。其中,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的市場規模分別達到77億元、65億元、46億元,位居前列。

通知明確表示,“本次信息收集不作爲企業參與後續集中帶量採購活動的前提條件”。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將其解讀爲生物藥聯盟集採啓動前的重要政策信號,認爲這一程序將在爲後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的同時,逐步推進整體集採節奏。

事實上,今年1月,安徽省在其年度醫保工作會議上已提出“牽頭開展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採”,當時即被認爲是正式啓動前的制度預告。此次摸底通知的發佈,表明這一進程已由政策預期階段進入技術準備階段。

貝達藥業證券部當時迴應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財聯社記者,“對於生物藥聯盟集採,我們還需跟負責部門進行了解。”貝伐珠單抗只是公司已上市五款藥物的一個,而且只有這一個生物類似藥,若是納入到生物製劑國採中,應該不會對公司營收產生影響。

“關於生物藥聯盟集採的標書,現在長啥樣大家還不知道。”武漢哈瑞醫藥總經理盧傳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集採路徑仍存在不確定性,關鍵問題包括是否設置價格保護期、是否保留原研藥參與權,以及如何界定競品範圍等。“這些內容沒有明確之前,企業很難就定價策略和銷售模式做出明確判斷。”

在觀察人士看來,生物藥聯盟集採的推進節奏和未來的降幅要求仍有較大彈性空間。

盧傳勇強調,不能簡單將生物藥聯盟集採推進與化學仿製藥集採做類比。“無論是研發投入、生產成本還是臨牀使用複雜度,生物類似藥都顯著高於普通仿製藥。它既體現替代價值,也承擔產業創新能力的延續性。”從國家集採其他品類的推進路徑及今年預備舉行第十一批集中採購所呈現出的“溫和基調”來看,生物藥聯盟集採可能會採取相對保守的節奏推進策略。

風雲藥談創始人、資深醫藥招採專家張廷傑亦對財聯社表示,單抗類藥品一直是各地招採政策中最爲審慎的板塊之一。當前醫保資源配置更強調對高質量創新的支持,因此對於高壁壘產品的價格機制和規則設計,政策層面可能會採取“審慎中求突破”的方向。

“2025年是價格治理和集中採購的關鍵之年,這已是業內共識。”張廷傑表示,“我們目前更關注的是這輪生物藥聯盟集採推進到哪一步。如果限價水平、競標機制參考的是第六批國採的相對合理路徑,那對多方都可能是一個可接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