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丨打擊直播間“李鬼”需要更多互聯網思維
吳迪
“只要某款成爲熱銷款,很快就能在網上找到‘同款’”“公司成立3年,上百項專利被一些企業侵權”……據新華社近日報道,近年來,“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藉助網絡渠道擁抱全球市場,深受各國消費者歡迎。然而,仿冒大師作品、盜用外觀設計和商標等侵害景德鎮陶瓷品牌的行爲,在直播間等電商銷售平臺呈多發態勢。名瓷維權面臨取證、定性、查處、成本高等多重難題。
直播間“李鬼”侵害正品品牌的現象可謂由來已久,這也不只是景德鎮陶瓷品牌的噩夢。隨着近年來電商直播行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線下商品轉戰線上,直播間成爲重要的銷售陣地。隨之而來且愈演愈烈的一個現象便是山寨、侵權等行爲的“觸網”。小到玩具擺件,大到戶外裝備,銷售仿冒千行百業品牌商品已經成爲很多直播間的“核心業務”,被侵權的企業叫苦不迭。
比如,盲盒經濟方興未艾,該領域中幾款知名品牌的大熱門商品均被不法商家批量高仿,以“同款”等名義在直播間大肆售賣。又如,品牌服飾領域,不少直播間以諧音正品品牌的關鍵詞引流,“商超同款”“剪標同款”等話術令人暈頭轉向。
仿冒亂象在直播間日益猖獗,一是有利可圖,直播帶貨方式越來越普遍,也更受歡迎,可觀的銷量讓更多不法商家產生蹭熱度、分一杯羹的衝動,正所謂“哪裡有流量哪裡就有仿冒”;二是有縫可鑽,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商經濟,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滯後性,客觀上給不法分子閃轉騰挪留下空間。
具體看,一方面體現爲監管對不法分子註冊的大量直播店鋪難以有效、全面覆蓋,商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監管往往疲於應對。同時,多數直播間不具有回放功能,這爲取證、固定證據帶來極大難度。
另一方面體現爲難以形成跨區域監管合力。當前,直播間實控者往往註冊數百個店鋪,註冊地分佈在不同地方,而線上帶貨經營行爲又在另外的地方,這種註冊經營分離的情況越發普遍,傳統的屬地管理原則顯然有些“步履蹣跚”。
誠然,面對新趨勢新問題,監管在一定時間裡存在滯後是能夠被理解的,但面對“維權成功率95%,獲賠卻爲零”的現實,以及在電商直播模式成爲當前乃至未來較長時間裡的主流銷售方式之一的背景下,因時因勢制宜,爲監管注入更多互聯網思維,尤爲重要。
目前,有關方面針對直播帶貨中的各類亂象開展了嘗試。比如,國家有關部門持續多年部署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又如,有的地方構建“監測預警—靶向治理—長效規範”三維治理體系,完善事前預警、事中攔截、事後懲處的全鏈條監管……相信不少地方已經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監管舉措,各地不妨多一些相互借鑑。
從治理效能視角看,還應加大對有關平臺的管理,在諸如固定證據、後臺數據共享等技術層面爲執法部門多提供一些支持。
“提上鞋子再跑步”——在電商經濟如火如荼的當下,“長短腿”“趿拉板”都註定跑不遠,唯有在法治的框架內,激勵企業參與正當競爭,才能實現“良幣驅逐劣幣”,讓市場持續煥發活力,讓經濟主體更有信心。期待一束束監管強光爲我們、爲市場驅散侵權陰霾,照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明天。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