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預防全球窄基指數多重風險
圖/美聯社
窄基指數(Narrow-Base Security Index)以美國《商品交易法》定義,爲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1、該指數成份股小於或等於9檔;2、單一成份股佔整體指數權重,連續三個月超過45個交易日大於30%;3、前五大權值股權重超過60%;4、權值最低的後25%權值股,其每日交易金額連續6個月低於5,000萬美元(若成份股數大於15檔,則爲3,000萬美元)。一旦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判定某指數爲窄基指數,將限制美國境內投資人交易該指數相關期貨商品。
美國股市雖不至於落入窄基情況,但近年來美股投資界盛傳的美股七雄,截至2025年2月,不僅佔S&P500指數權值超過32%,更引領美股主要漲幅。再將視角放大至各產業佔比觀察,資訊科技類股佔S&P500權值亦達30.7%,而上次S&P500單一類股佔比超過30%是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當時亦是資訊科技類股主導市場。
從全球市場的視角來看,美國股市佔全球股市市值已達64%,若有一支「全球加權股價指數」,美股的權值超過6成!當然,美國經濟量體龐大,佔比高屬合理現象,但這也反應出窄基現象不只是臺股獨有。若將前述內容予以歸納,即可看出全球股市集中於美股,美股集中於資訊科技類股或美股七雄;臺股則是集中在臺積電,全球股市、美股及臺股如此結構恐怕難脫風險集中的問題。
另一方面,美國新政府對關稅與海外投資美國要求日益強烈,若關稅問題持續在全球貿易發酵,不只造成全球貿易停滯或減少,恐進一步推高通膨,進一步影響央行利率政策與消費市場動能;此外,全球資金加速流入美國,除了排擠對其它經濟體投資,亦恐再度拉昇美股佔全球股市比重。未來美股如有異常波動,對全球股市衝擊將更甚以往,而同爲資訊科技領軍且窄基的臺股指數,波動幅度將更劇烈。
投資的重要前提就是風險控管,規避風險的方法之一就是藉由「分散」來降低個別風險值,對投資人來說,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概念;對監管機構而言,若某指數成分股數量太少或權值過於集中,則容易造成指數有被操縱的風險,這也是美國《商品交易法》限制美國投資人投資窄基指數的原因之一。
此外,若一個經濟體的股價指數落入窄基指數範疇,可能使投資人進行投資或避險時更傾向權值股,而非其它個股或指數期貨等衍生性商品,更加重風險集中的問題。各方市場參與者在面對當前全球、美股、臺股的多重窄基風險,除借鑑美國《商品交易法》相關窄基指數規範,建議亦應利用分散投資、衍生性商品等作好風險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