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室/長照資源整合 完善照顧服務

長照人力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工作環境艱辛、薪資偏低,難以吸引年輕人投入。照服員經常需要從事體力勞動和24小時輪班照護,工作強度高且壓力大,但薪資水準長期偏低,缺乏競爭力。

許多機構因財務有限,無法提供與市場接軌的待遇,導致員工流失率高,紛紛轉投其他行業。其次,長照工作的社會認同感不足,職涯發展不明確。現行照服員缺乏系統的分級制度和晉升管道,影響工作動力。再加上長照機構普遍人手不足,經常處於「一對多」照護狀態,照顧品質難以兼顧。

爲了突破人力瓶頸,政府與業界正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一方面,衛福部研議建立照服員分級分流制度,將照顧人力依專業能力分級,讓不同級別人員承擔適當工作,以提高人力運用效率。

另一方面,加強人才培育與留任機制,例如鼓勵大專院校增設長照相關科系、提供獎學金吸引年輕人投入,並透過在職訓練提升現職人員專業能力。同時,政府也考慮適度開放外籍長照人力或培訓移工取得專業證照,以紓解人力短缺壓力。

然而,這些措施的成效仍有待觀察,長照人力問題的根本解決,還須提升照服員待遇與專業地位,讓長照工作成爲有前景、受尊重的職業。

臺灣長照資源的分配存在城鄉差距與區域不平衡問題。例如,六都以外的縣市在交通接送、營養餐飲、喘息服務等項目的資源量,與六都相比差距可達數倍。

偏鄉地區由於人口外流、年齡結構老化更嚴重,長照需求比例更高,但服務供給卻更不足。交通不便、醫療資源缺乏、專業人力不願駐留等因素,使得偏鄉長者取得長照服務更加困難。

這種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偏鄉長者經常面臨「有需求、沒服務」的困境,與都市長者享有服務的差距愈來愈大。

除了地理差距,長照體系內部的整合不足也是一大問題。長期以來,長照服務涉及衛生、社政、醫療等多個領域,各單位各自爲政,缺乏統合的服務輸送機制。

例如,醫療體系與長照體系之間銜接不順暢,醫院與長照機構在個案轉介、資訊共享上存在斷層。許多醫師對社區長照資源認識不足,開立的長照評估意見書品質參差,影響後續照護服務的提供。

又如,不同縣市政府在長照服務流程、審覈標準上不一致,民衆申請服務時常感到困惑。這種「碎片化」的服務體系,導致長照資源未能發揮最大效益,也讓民衆難以獲得連續性的照顧。

爲改善資源分配與整合問題,政府近年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模式」,試圖以社區爲基礎整合各類長照資源。例如,在各鄉鎮市區設立長照服務據點(A級中心)作爲單一窗口,統籌轄區內居家、日間、交通接送等服務,讓民衆「找得到、看得見、用得到」長照資源。

同時,透過「長照2.0」政策擴大服務網絡,在社區布建小型多機能服務站(C級據點),將長照服務延伸到巷弄裡鄰。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服務差距,讓偏鄉長者就近獲得基本照顧。然而,要真正實現資源均衡,仍須持續投入資源於偏遠地區,例如增設偏鄉長照據點、提供交通補貼、鼓勵專業人員赴偏鄉服務並給予獎勵等。

此外,加強跨部門協作與資訊系統整合也至關重要。未來長照3.0政策將着重醫療、長照與社福體系的整合,建立從預防、醫療到長照的連續照護機制。透過打破部門壁壘、共享個案資訊,可望解決服務斷裂問題,讓長者在不同階段都能獲得銜接順暢的照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