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操乾貨!如何讓AI搜索出現品牌信息
最近和一個產品運營的朋友聊天,她吐槽最近被老大“靈魂拷問”:當用戶問Kimi“XX軟件和競品哪個更好”時,爲啥AI總推薦別人家? 她負責公司SEO,明明做了很多優化,結果AI回答裡自家產品要麼排名靠後,要麼直接“查無此司,或是排在末位”——這事兒扎心了!
其實,這問題背後藏着AI搜索的“底層邏輯”。今天就把她的實戰經驗拆解給大家,幫品牌在AI回答裡“搶C位”。
爲啥AI回答總“偏心”競品?先看它的“思考流程”
AI回答用戶問題的邏輯,簡單說就是三步:
1️⃣ 生成關鍵詞:用戶問“XX軟件和競品哪個更好”,AI會先拆解成“XX軟件 優勢”“競品 缺點”等關鍵詞;
2️⃣ 抓取搜索結果:用這些關鍵詞去搜索引擎(比如百度、Google)搜一圈,抓取相關網頁;
3️⃣ 總結生成答案:從抓取的內容裡挑“最相關、最權威”的信息,整合成回答。
核心結論:AI的回答,本質是“搜索引擎結果的提煉”。想讓AI推薦你家產品,得先讓搜索引擎“偏愛你”——SEO優化是基礎,更是關鍵。
朋友公司的“AI搜索困局”,問題出在這兒
她和團隊覆盤後發現,自家產品在AI回答裡“沒存在感”,主要是兩大硬傷:
❶ 外網內容“抓取難”
他們之前投了不少UGC平臺(比如知乎、小紅書),但效果差:
❷ 官網內容“抓不住”
用戶直接搜品牌詞時,官網是最權威的來源,但他們的官網有兩個致命問題:
爲啥競品能被AI“偏愛”?他們的“小心機”在這兒
朋友研究了幾個競品的AI搜索表現,發現人家能被優先推薦,主要靠這三點:
❶ KOL“長期鋪墊”
競品找了很多高權重KOL(比如科技博主、行業大V)發深度測評,這些賬號本身被AI“標記”爲“可信來源”,他們推薦的內容自然更容易被抓取;
❷ 官網“快人一步”
競品官網做了技術優化:加載速度壓縮到2秒內,TDK精準匹配“XX軟件功能”“XX軟件價格”等高頻搜索詞,AI抓取時“又快又準”;
❸ 時間“積累優勢”
競品做KOL投放已經2年,內容沉澱了大量用戶真實反饋(比如“用了3個月,XX功能提升了效率”),AI會默認“時間長的內容更可靠”。
想讓AI“推薦你”?這3步必須做對
朋友團隊總結了一套“AI搜索突圍指南”,親測有效,分享給大家:
1️⃣ 用“AI提問反推關鍵詞”,精準優化SEO
別猜用戶會搜什麼——直接“問”AI!比如讓他們用Kimi、豆包模擬用戶提問:“XX軟件和A競品哪個更適合中小企業?”“XX軟件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然後把AI生成的關鍵詞(比如“XX軟件 中小企業 優勢”“XX軟件 和競品對比”)整理出來,針對性優化官網和UGC內容。
小技巧:用deepseek分析競品在AI回答裡的高頻詞,避開他們“搶”過的關鍵詞,找“空白詞”(比如用戶可能搜“XX軟件 價格貴嗎”,競品沒覆蓋,你補上)。
2️⃣ UGC平臺“換着花樣發”,覆蓋用戶全場景
別隻發軟廣!試試這3類內容,AI更愛抓:
重點:不同平臺調性不同——小紅書重“真實體驗”,知乎重“專業分析”,抖音重“短平快”,內容要“換湯不換藥”,但語氣和形式得“入鄉隨俗”。
3️⃣ 官網“提速+改TDK”,讓AI“一眼相中”
提速:用工具(比如百度測速)檢查官網加載速度,壓縮圖片、關閉冗餘插件,目標2秒內打開;
改TDK:標題直接寫“XX軟件|中小企業首選的XX工具”(帶核心關鍵詞);描述寫“XX軟件專注XX領域5年,服務1000+企業,實測XX功能效率提升40%”(突出優勢和數據);關鍵詞覆蓋“XX軟件”“XX軟件優勢”“XX軟件測評”等高頻詞。
AI搜索的“偏愛”,本質是“用戶需求的鏡像”。你家產品好不好,用戶說了算;但用戶能不能知道你好,AI說了算——做好產品是“根”,優化AI搜索是“枝葉”。如果你的品牌也在AI回答裡“沒存在感”,不妨試試這些方法。記住:AI會變,但用戶對“好產品”的需求不會變。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