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榮光 換來社會裂痕
近期新臺幣匯率強勢升值,幾度突破廿九元兌一美元關卡,引發社會熱議。針對臺幣狂升,賴清德總統五月時對此公開表示,升值原因包含「去年經濟成長四點五九%」,試圖將升值風暴合理化爲國家實力的展現。但事實真是如此單純?臺幣升值真的造福全民?這波升值是誰受益?又是誰默默承擔苦果?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臺灣確實具備某些升值條件:長期貿易順差、外匯存底豐厚、科技出口暢旺。然而,這波臺幣升值的幅度與速度,卻超過基本面所能支撐的水準。真實升值原因,無法不讓人懷疑是否來自政治因素:爲避免被川普政府再次列爲「匯率操縱國」,中央銀行選擇主動放手,讓臺幣「順勢升值」,塑造匯率自由浮動良好形象,降低美國經貿關稅談判施壓的籌碼。
這樣的戰略操作雖可理解,卻不能忽略它所造成的分配惡果:這不是一場全體國民共享的經濟成果,卻是一場財富向上集中、風險向下轉嫁的政策悲劇。
首先受益者是誰?答案非常明確,就是金融機構與資產階級。他們在匯率剛出現變化時即敏銳反應,提前佈局、拋匯、買進臺幣資產,靠匯差與資本利得雙頭獲利。壽險公司、外資券商、特定投信與銀行法人部門,早在市場出現訊號時即開始操作,幾天內帳面收益盆滿鉢滿。這些機構不事生產、不靠創新,純粹藉由揣測政策風向投機套利,其行徑雖合法,卻讓人不齒。
令人憤怒的是,部分金融機構不只被動因應,更積極推波助瀾。他們透過研究報告放大升值預期,引導資金流入以助升勢成真,甚至讓小型投資人跟風進場,自己則已提前佈局,坐等收割。這種行爲雖難構成違法,卻近乎國內版的「華爾街內線操作」,將升值變成一場圈內人的財富盛宴。
誰是受害者?當然是無力參與金融套利遊戲的多數國民。
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中小型企業多以美元報價、臺幣計本,臺幣一旦升值,毛利立刻遭壓縮。這些企業缺乏避險工具,也無力議價,唯一能做的就是壓縮成本:裁員、凍薪、削減加班費,最終受害的是基層技術員與產線工人。
農漁民也在這場升值中陷入雙重困境。對外出口農產因匯率升值而價格失去競爭力,對內則面臨進口商品變便宜的壓力,本地售價被迫下修,利潤大幅縮水。入境觀光產業更不用說,來臺旅客因匯率不利、開銷上升而減少消費,住宿、餐飲、交通首當其衝。這些產業從業者多爲基層民衆,收入不穩、工作量不保卻沒人關心他們在升值中失去了什麼。
令人遺憾的是,政府至今對此缺乏誠實說明與配套作爲。賴清德用「經濟成長所以臺幣升值」來解釋,無疑是錯誤包裝因果。不但混淆市場變動與政策操作界線,更是對弱勢承受者輕率冷漠。真正的問題在於:即便這是策略性升值,爲何沒有弱勢補貼與金融監管?爲何沒有對投機套利的資金課以合理限制與稅捐反制?爲何任由升值後的風險轉嫁給最弱勢階層?
這場臺幣升值事件,對不同國民而言,真的是兩個世界:對金融產業與投資族羣,是機會與喜悅;但對基層勞工與中小企業,則是衝擊與沉痛。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在這當中,選擇了沉默與不作爲。如果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升值榮光」,那麼它帶來的,在光鮮數字背後,是更深層的分配不公與社會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