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不如直接吃關稅?網曝「政治考量」陰謀論:美國爸爸組合拳

新臺幣兌美元匯價27日升破29關卡,這也是3年多來,28字頭首度再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幣匯市27日盤中時一度觸及28.96元,再刷2022年4月8日以來的3年新高。一名PTT網友發文,引用臺灣出口前五大市場佔比資料,質疑爲何不乾脆直接承擔美國課徵關稅,反而選擇讓新臺幣強勢升值。他指出,美國雖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但佔比僅15.8%,若承受美方32%關稅,實際衝擊僅約5%,反觀臺幣從33升至29已升值逾13%,等同於對所有出口商品課徵82%關稅,「這樣算下來,不直接吃關稅反而更虧」,此番言論引起熱烈迴應。

原PO也提及,許多金融與壽險業者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升值將導致投資組合價值下滑,損失實質擴大。他進一步質疑,是否因「吃關稅會被寫進施政成績,匯率卻能推給市場供需」,才讓政府選擇這條路,甚至直言媒體與央行「聯手粉飾升值效應」。

網友們對此論點回應踊躍,不少人認爲原PO邏輯清晰,有人直呼「難得看到有動腦的文」、「這篇文說出真相」。也有不少留言指出,關稅是政治面子問題,升值反而可以模糊處理,「關稅很難看,升值大家還覺得錢變大了」、「升值可以甩鍋,關稅不能」。

然而,也有網友提出不同看法,認爲升值對進口族羣、受薪階級更有利,「你不是出口商怕什麼」、「便宜進口車、出國換錢多,爲什麼不好」。但原PO也反駁稱,多數人資產仍持有新臺幣,根本談不上「加薪13%」。

更多人則看穿操作背後的無奈,「這就是美國爸爸的組合拳」、「升值跟關稅全都要」,更直言「跪着唱征服,謝主隆恩」。在一片嘲諷與無力感中,網友對匯率走勢與政策選擇的信任度顯然越來越低。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