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丨“息屏24小時”,該體育登場了
【聲音】
原標題:“息屏24小時”,該體育登場了
劉穎餘
《未成年人學期息屏24小時行動建議》,這是姚明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的最勁爆的建議,這是給孩子們的建議,“也是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建議)”(姚明語)。
姚明話音剛落,“息屏24小時”的話題便引爆熱搜。
有人說,這是全國兩會“最走心建議”。因何走心?因爲對電子產品的依賴,事關每個家庭每個孩子,實際上也事關每個人的日常。
建議中“運動場替代電子屏”“真實社交替代虛擬互動”的精準措辭,也與教育部最新數據契合——我國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時長突破5.2小時,近視率攀升至67.3%。
央視名嘴白巖鬆甚而認爲,姚明的建議太客氣了。他提議的是,“每一個月未成年人都應該有一天這樣的息屏,去玩去閱讀。”
白巖鬆“每月一次”的加碼主張,被有些論者認爲是“撕開了代際認知裂縫”:60後媒體人與80後體育人的攻防,實則是傳統教育觀與數字原住民生存現狀的激烈碰撞。
而在我看來,到底是一個月還是一個學期息屏24小時,並不是重點。問題的關鍵是,青少年屏幕時間管理已提升到社會議事日程,甚而有可能上升爲國家意志層面的健康干預。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使目前只有象徵意義,它也會牽動每個國人的心。其在未來的行動實踐,將會引起怎樣的社會反響,國家在政策和法律層面又如何進行制度化規範,都將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有關“息屏24小時”,人們最感興趣的恐怕是:息屏的24小時裡,孩子們應該幹什麼?
姚明的回答非常中肯:“我相信體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但他也認爲,“包括並不限於體育,我覺得應該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這是源於體育人獨有的體育情結嗎?或許也不全是,因爲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完全應該相信體育的力量,相信體育和教育的結合給孩子成長帶來的改變與幫助。
是的,“息屏24小時”,該體育登場了!
“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運動的身體青春常在”“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世上最美麗的衣裳,莫過於結實的肌肉與新鮮的皮膚所展現的活力”“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無數的格言啓示人們,體育運動的力量無與倫比,它不只是人對於自己身體的塑造,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更是社會進步的推手。它還教會人們競爭與合作,勇氣與堅持,尊重與包容。用日本作家鶴見佑輔的話說,“體育是高尚的娛樂,對人生是寶貴的恩物。”
作爲一種與身體對話的活動,體育的本質是遊戲,孩子對此會有天然的親近感和投入感。體育課和體育競賽,像一扇打開的窗,會讓孩子看到運動的無限可能,並從中獲得持續一生的力量。
當遠離電子產品,體育將是孩子們休閒玩耍的最好替代品,且能強筋骨、增知識、調情感、強意志,“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摘自毛澤東《體育之研究》一文)
正因爲能“養乎吾生、樂乎吾心”,新學期伊始,全國各地中小學開足體育課,北京出臺“體育八條”,多地學校將課間10分鐘延長爲15分鐘……體育有着獨特的價值和力量正成爲教育界共識,也必將成爲整個社會的共識。
“息屏24小時”,只是一種姿態,我們要爭奪的不只是24小時,而是一代人重現發現真實世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讓體育不斷登場,我們每個人都會更多生命的喜悅和成長的收穫。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