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新藍海 臺廠搶灘新勢力
兩岸生物科技產業專家出席第28屆京臺科技論壇。(金蜀卿攝)
在北京舉辦的二戰勝利80週年閱兵活動上,場邊一段「熱咪」(尚未被關閉的麥克風,hot mic)意外捕捉到中俄兩位領導人的私下對話。據傳,習近平與普丁閒談時,觸及「器官移植」與「延年益壽」的敏感議題,甚至談及「長生不老」的可能性。普丁直言,若生物科技持續突破,永生或許不再只是神話。這場偶然曝光的對話,正好呼應了當前政商名流熱衷關注的議題─生物科技,已經成爲當今權力核心與富豪圈最在意的未來投資方向。
兩岸交流聚焦「生命產業」
就在輿論熱議的同時,第28屆京臺科技論壇於9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登場,主題爲「共育新質生產力」。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健康、生技相關「京臺生物科技合作發展」分論壇。現場不僅聚集兩岸重量級專家學者,民進黨大老洪奇昌也低調現身,洪坦言「大陸在AI與生技領域已領先,兩岸其實能互補合作。」
論壇中,大陸專家陣容堅強:北京市藥監局代表王偉解析最新藥品政策,悅康藥業副總宋更中剖析創新藥挑戰,永泰生物首席科學家胡懷忠則分享免疫細胞與基因治療進展,生仝智慧科技總監房露分享《AI助力數智病理持續創新》。而來自臺灣的胡幼圃、路孔明、連莉莉、鄭漢中、蘇經天、謝儒生等產業代表,則帶來從AXC(ADC)創新技術、細胞與基因治療新技術─粒線體移植、Cutting-edge 生化脈衝外泌體技術到天然藥物研發的前沿成果。會場裡「跨海對話」熱絡,不難看出臺灣研發靈活、大陸資源雄厚的互補性。
幹細胞、外泌體成保養標配
近年,北京不少臺商流行注射幹細胞、接受外泌體療程,從抗老化到醫美保養,市場需求逐漸升溫。然而,這股潮流背後卻暗藏隱憂。臺灣粒線體應用技術公司董事長鄭漢中指出,幹細胞確實具備延緩老化的理論基礎,但異體幹細胞在臺灣仍受限於法規,自體幹細胞則因年齡和健康狀況差異,效果有限。他直言:「花大錢並不一定能買到理想中的青春。」這也凸顯出臺灣與大陸在法規、產業應用之間的差距,仍需協調與磨合。
北京生物科技新勢力
截至2025年9月,北京市已擁有約31家合成生物科技企業,主要分佈在昌平、平谷、亦莊等產業聚集地,涵蓋生物製造、醫藥研發、合成技術等領域。與臺資相關的美亞生物科技公司、科境生物醫藥集團投資的基亞公司等,部分企業更已進入上市或準上市階段,顯示這片市場的活力與潛力。隨着政策支持與資本投入,生技創新正逐步轉化爲新質生產力。
隨着第28屆京臺科技論壇落幕,更多投資考察、技術對接與專案孵化正在醞釀。或許,今天富豪們熱議的幹細胞與外泌體,將是明天走入大衆生活的日常選項。當「長生不老」從神話成爲科技課題,生物科技已然成爲一場不容忽視的全球賽局。而對兩岸產業來說,生物科技的合作,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開啓下一波融合與競合的重要起點。(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