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藥 海外商機逾百億
熱門話題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透露,關稅政策下階段擬對藥品開刀。專家指出,臺灣生技業者較少在海外設有據點,目前看來,美國主要針對的國家是中國,提醒業者應有「世界工廠」概念,臺灣客戶由臺灣供應,海外則由海外供應,可考慮到馬來西亞、印尼等關稅衝擊相對低的國家前進。
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指出,臺灣許多科技業、傳統行業都已在海外設有據點,生技業較少。受兩岸關係影響,企業應該有備援,也就是在海外的第2個家園。
面對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穩定局勢,陳建州認爲,未來要有世界工廠概念,此次貿易戰,美國主要針對的對象是中國。目前臺灣企業在海外設廠,最多是越南,其次是泰國、馬來西亞,其中又以馬來西亞關稅受傷較少,泰國、越南相對嚴重。
陳建州說,「世界工廠」的概念是,臺灣客戶由臺灣供應,海外客戶由海外供應。業者不一定是要真正擁有、投資一個海外工廠,也可以委託製造,若感覺不利,還能再移動,如同「遊牧民族」。臺商可考慮前進馬來西亞或印尼,雖然馬來西亞人工費處於中間價位,但政治局勢穩定、土地便宜,人才也不錯,是有機會做起來的。
另外,此次股市重挫讓臺灣體認到經濟過度仰賴科技產業的風險,醫療產業具國際競爭力,但尚未被充分開發,屬於潛力股。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2025年《醫療照護指數》,臺灣以86.5分高居全球榜首,並以159.2分蟬聯醫療費用效率第1名,連7年稱霸全球,但在國際醫療市場上,卻難見臺灣的蹤影。
清福醫院院長王炯琅說,過去臺灣醫療輸出多停留在「個別技術移轉」,缺乏制度性、系統化的長期經營。對此,他提出「以醫帶商」策略,在當地設立診所、小型醫院,提供實際操作的據點,並使用臺灣的醫材、藥品,讓當地人對臺灣的醫療產業有信心,帶動醫材、藥品甚至高端設備廠商共同出海,開拓東南亞百億市場商機,同時吸引國際病人到臺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