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股泰合因新藥大漲 從下興櫃至今的浴火鳳凰之路
泰合生技董事長李世仁(左一)及經營團隊。 林俊良/攝影
今年2月17日,興櫃生技股泰合生技宣佈,該公司發展的抗血栓口溶膜新藥TAH3311,美國樞紐試驗(Pivotal Study)初步試驗數據分析(preliminary report)結果成功達標,證實這項改良劑型新藥與原廠藥物療效幾乎一致,公司將在4月公佈完整報告後,目標今年第3季申請在歐、美市場上市。(延伸閱讀:泰合抗血栓口溶膜新藥拚今年底完成授權 明年掛牌上市)
這個消息公佈後,隔日泰合股價收盤只比前一天上漲1.4元,成交張數卻是放大量爲2,745張,比前一天暴增9.1倍,只因投資人對於泰合臨牀進展仍充滿不確定性,致18日K線出現很長的墓碑線。從2月18日至上週,泰合股價卻大漲了四成,由63.3元漲至最高90.5元。
泰合生技的TAH3311究竟是什麼樣的藥品?這家公司的背景又是什麼來頭?根據泰合生技發佈的資訊,TAH3311是全球首創也是目前唯一的抗血栓藥物Apixaban口溶膜劑型(Oral Dissolving Film, ODF)藥物,屬於505(b)(2)新劑型新藥。Apixaban是全世界最暢銷的小分子藥物,2024年Apixaban在美國的銷售額達261億美元(約新臺幣8,610億元),預計2023至2032年間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達9.5%。
由於Apixaban原廠(必治妥施貴寶、與輝瑞兩大藥廠共有)過去與學名藥廠專利訴訟大多獲得勝訴,僅與數家學名藥廠和解,而這几几家學名藥廠最快要到2028年4月纔開始銷售。因此TAH3311正在力拚2026年取得藥證,將有機會在學名藥上市之前,先與原廠錠劑競爭市場,因此泰合的TAH3311,很有機會成爲可直接與原廠的Apixaban一爭高下的改良劑型藥物。
董事長曾是生技創投專家
泰合生技的現任董事長李世仁,曾經是臺灣最資深的生技創投專家,但他並不是泰合生技的創辦人。泰合生技2010年原由一位美籍華人創立,李世仁原本僅是這家公司的投資者,由於泰合生技創立初期即標榜擁有藥物「經皮吸收」技術,但是公司創立後,幾年發展下來一路顛簸,原有創辦人因未能實現最初向股東承諾的進展而離去。
泰合生技董事長李世仁。 聯合報系資料照
擁有南加州大學化學博士身分的李世仁,在2014年4月被董事會推舉爲泰合生技董事長,當時泰合生技經營陷入困難,在其他股東支持下,李世仁2015年開始大力介入泰合生技的營運管理,從投資專家兼任企業經營者,直至2020年更正式離開創投行業,全職投入泰合生技營運。
李世仁表示,泰合生技在原有負責人及高階主管離開後,僅有現任技術長李苑琳繼續留了下來,由於她擁有藥物傳導技術的開發專長,李世仁請她協助,共同盤點泰合生技的技術資源,再重新定位及發展目前的技術平臺。
此外,泰合生技在前任負責人任內,公司原本在2014年登錄興櫃,但在李世仁2015年接手公司經營後,泰合剛開始發展項目尚不穩定,公司不斷燒錢,淨值也一路下滑,最終董事會決定在2018年先下興櫃,而就在泰合公告將下興櫃後沒幾日,股價甚至跌破十元的窘狀。
泰合生技的技術平臺,主要掌握兩大不同技術,一種爲「透皮藥物傳輸」技術,這是一種藥物貼片技術,可依照不同的治療項目,讓含藥貼片附着在人體上臂或前胸的位置;另一種爲「透黏膜藥物傳輸」技術,以此技術開發出口溶膜(Orally Dissolving Film, ODF)及口頰溶膜(Buccal Film)兩種劑型,口溶膜可透過病人舌下將藥效傳入體內,口頰溶膜則是透過口腔壁將藥效傳入體內。
李世仁表示,選擇離開創投的原因,除了對於員工及股東的責任義務外,他深切認爲泰合生技成功開發領先全球的透上皮細胞平臺技術,這是臺灣少數可以走入國際市場、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生技公司,若藉由他的努力,讓臺灣成就一個成功案例,並培養造就一批人才,給他們成功經驗與良好經歷,才能帶動更多生技人才以良性循環帶動臺灣生技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