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上鏡好看和辨識度不重要
但我依然是個愛美的俗女。
hi,我是貓。
這兩點既不能幫你帶孩子,又不能幫你賺到錢。哦,不嚴謹一點來說,辨識度還是有那麼一點兒作用的,因爲你也可以長得很有風格,工作日下午4點半出現在幼兒園學校門口,就能在衆一爺爺奶奶接娃大軍中脫穎而出。
就算你想隱身也有難度,孩子們會大喊XX爸爸,或者XX媽媽,讓你直接成爲吸睛焦點。
我知道你想問什麼?我沒那麼風格,但我絕對是另類的,因爲我會帶妝去接孩子。
需要接娃的時候,我一定是下午3點50分陽光正好的時候,正襟危坐在梳妝桌前,打開喜歡的播客頻道,一邊輸入,一邊思考,一邊對着dulton的不鏽鋼正方鏡子,描眉畫眼。
接個娃至於嗎?搞那麼精緻,有什麼好秀的?
如果說年輕女人的愛美有迎合他人凝視的嫌疑,有被消費主義掌控的失權,有不敢直面真實自己的僞裝。
那麼中年女人的愛美,就是另外一層境界了,不是爲了出片率,不是爲了別人凝視,更不是掩蓋什麼家庭不幸福,所佯裝出來的所謂好狀態,而是實實在在,由內而外,善待自己的一種能力。
上鏡好看早已脫離了
自覺矜貴的中女審美敘事了。
那種但凡有社交需求的出片,就一定要刷上一層濾鏡,磨掉一層皮,漂白幾個色號,纔敢放心地發在朋友圈、社交平臺上接受,或熟悉、或根本毫不相關人凝視的場景已經很少出現了。
過了30,你很自然就習得了一種社交分辨能力,別人在你照片下面的點贊、評論,是真的欣賞,還是隻是禮貌客套所爲,你是有感覺的。
你不會只是看數量,而已經進階到懂得欣賞質量的美了。如果你還分辨不出來,那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心很大,大到所有人的大小反饋都是讚美。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是非美不可的。尤其是長相普通的人,早早被文藝作品植入一種要想過上理想生活,漂亮是核心的籌碼。於是一邊在容貌焦慮的裹挾下長大,一邊忍受着內卷,但殊不知,隨着年齡的增長,社會化程度的提升,漂亮好看能帶給你的邊際效益越來越少。
人們只會喜歡聰明的腦袋+好看的皮囊,美貌是附加價值。但如果你只有好看,卻空無一物,依然會遭人唾棄,背後閒言碎語。
我經常觀察到一些現象,很多年輕的女孩子出遊、dating、相聚,基本上都在追求上鏡這件事。一旦化了妝、選好了服裝搭配,就一定要出片,彷彿出片就代表了美貌取得了某些階段性的勝利。
爲了出片,不惜可以讓食物變涼、可以讓一些觸膝長談的時刻消散。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回家,還要繼續修圖發社交媒體,當收到讚美的正反饋時候,這種累又盡數消失了。上鏡、出片變成了人設的打造和社交需求,跟取悅自己毫不相關。
或者說每個人對取悅自己
的理解是不同頻的。
想要上鏡好看其實不用費那麼多勁,你博量,然後拍的感覺大差不差,苦練下後期修圖技術就可以,反正我是經常看到那種P得連親媽都認不出來的,但當事者還很怡然自得的。
若是用明星那種上鏡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話,那就夠狠了,需要90斤效果,實際上你只能75斤。成年人75斤在現實中的體感是很可怕的,你根本不會覺得這是美,而是一種病態。
我是堅定認爲,任何以犧牲健康爲美的追求都是不可取的,人終歸要雙腳有力地踩在土地上,而不能總活在線上,光靠網線、手機跟他人產生鏈接。
中年的我早已放棄這種淺薄追求美的動作,現在的我追求系統性的勝利。
用科學膳食代替節食、用養膚代替磨皮、用化妝代替過度雕琢、用規律作息代替高昂的護膚投入,化得體的妝容、穿舒適有質感的衣物,生活中的好看纔是真正的好看。
因爲任何一個事項,都不是單一元素的功勞,而是系統性的勝利。
至於辨識度
換個詞叫做個性,我更願意說還是追求點氣質吧。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不需要很漂亮,但足夠好看,也夠了。
年輕的時候很容易被有視覺衝擊的美貌吸引,現在希望擁有一種不被定義的審美自由,去標籤化、去視覺刺激化、去場景化,你再也不需要把美貌當成籌碼去換取別人的注視、審判甚至是挑選了。
當你擁有了自己的主體性,所思所想皆會幻化爲自己的氣質,審美都變得成熟了。
最明顯的是連修眉毛這個動作都絲滑了很多。
End.
我做了一個關於內容的課程,去年很多朋友都問我能不能進一步指導。我知道很多人抄我都起號了,但我也知道他們抄不走的東西是什麼。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點擊下方圖片詳細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