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場3因素「慘失忠誠客」 中友百貨開首槍4月底收攤
▲生活工場近期傳將退出所有實體通路,其位於士林「生活工場文林店」爲該品牌創始店,走過30個年頭後也早宣告熄燈。(圖/翻攝自Google Map)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臺灣生活用品通路生活工場,日前爆出4月底陸續結束百貨門市,據瞭解臺中中友百貨門市4月底結束營業,而其他百貨也陸續準備收攤,釣出一羣網友直呼「時代的眼淚」,其中不少曾是死忠消費者,甚至還辦過會員卡,歸納後有3個主要原因,讓這間曾伴隨許多民衆長大的生活用品品牌式微。
價格偏高、性價比不高 有網友表示生活工場商品的定價相對偏高,但產品質感、設計與耐用度無法與價格形成正比。例如一個簡單的木製收納櫃可能售價上千元,卻與平價品牌如宜得利、IKEA類似商品相去不遠。 此外生活工場在促銷活動的頻率與吸引力上也顯得較弱。像無印良品會有周間優惠、IKEA還有絕版品出清,但生活工場給人的印象卻是「定價高但折扣少」,導致消費者進店後容易空手而回。
商品同質化嚴重,近年缺乏品牌個性與特色定位 許多消費者認爲生活工場的產品設計與風格「沒有記憶點」,常常被認爲是「介於無印良品與IKEA之間,但哪邊也搭不上」的品牌。既沒有無印的極簡設計哲學,也缺乏IKEA的組裝創新與空間美學。而商品線過於廣泛,導致品牌核心模糊。有人表示:「逛進去不會有特別想買什麼的衝動」、「香氛跟布料類看起來像廉價版無印,但價格卻比預期高」。 年輕世代對於「品牌故事」與「風格調性」更加敏感,生活工場在社羣經營與品牌行銷上的投入較少,也難以建立與新世代顧客的情感連結。 實體策略未能及時轉型 生活工場主力據點多爲百貨專櫃與商場街邊店,受到房租壓力與人流減少的雙重打擊,顯得「守成而不靈活」;相較之下,宜得利積極推線上商城、IKEA加速物流體系,生活工場在線上轉型的腳步顯得遲緩。消費者也反應「官網不好用,選購體驗差」、「連蝦皮都比他家好買」。
百貨業者透露,生活工場近年業績確實表現不佳,即便之前曾一度振作設置旗艦店,但仍無法有效吸引消費者進店購物,加上日本生活品牌持續展店臺灣,擺在同一個賣場實在難以與其競爭。據悉生活工場已跟特力集團談合併,將可能會成爲特力集團線上通路的其中一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