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展播 | 全區學子如何共享平等成長機會?成都這個區做了這些事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全面普及”到“優質均衡”, 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羣體差距。
作爲四川省最年輕的片區,成都東部新區同樣也在探索的路上。爲縮小校際差距,新區大力引進6所優質教育品牌,以此提升學區和集團教育資源轉化質量,並實施存量學校提升行動,投入5億多元改善存量學校辦學條件,成功爭創市級以上榮譽40餘項。成立僅4年,新區已全面扭轉起步時“體系不健全、佈局不合理、設施設備老舊、人才隊伍弱”等局面。
但東部新區脫胎於農村,“大農村”“小城市”區域現狀始終客觀存在,薄弱鄉村學生人口基數大。基於此,東部新區於2024年1月,在全國首創設立“青少年啓志中心”。
圍繞“學業啓迪、職業啓蒙、人生啓志”的理念,啓志中心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困難家庭,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多元支持,聘請奧運冠軍、高校教授、科研菁英、退役軍官、非遺傳承人等120餘名“啓志導師”,簽約世園會主會場、天府國際機場、天府錦城實驗室等40餘個“啓志基地”,爲青少年提供價值觀引領、社會前沿視野拓展、職業體驗場景,彌補因家庭條件差異造成的社會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助力教育優質均衡從校內延伸到村(社)和家庭,打通教育關懷最後一公里。
週六清晨,東部新區高明鎮學生朱朱(化名)像往常一樣,和媽媽一起,騎着電瓶車前往6公里以外的啓志分中心“上課”。
“一有這種課程,我和孩子都特別願意參加。”朱朱媽媽介紹,自己是殘疾人,平時專職在家帶娃,他們上的這門課並不是學科類的補習課程,而是啓志分中心開設的“啓志週末課堂”,不交一分錢,孩子和家長都可以報名參加。
“大家仔細看,我下面演示一下跳躍和轉身的技巧……”跟隨着舞獅非遺傳承人的示範講解,朱朱嘗試着練習舞獅的基本步伐。
看着孩子專注的神情,媽媽感慨平時孩子放假在家也沒事做,帶她參加“啓志週末課堂”,不僅能跟着專業老師學習新技能,開闊眼界,還能增進親子關係,有了共同話題,“我們已經參加過五六次週末課堂了,學習過扎染、插花、麪塑,幫助孩子找到了興趣。”
據高明鎮經濟發展辦工作人員夏利盛介紹,高明鎮下轄有9個村(社區),勞動力在區外務工佔比達70%,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居高不下。爲幫扶家庭教育缺位的學生羣體,高明鎮着力構建校家社三位一體的啓志教育網絡,打造多個子品牌活動,啓志週末課堂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每週六都會以走教的方式,輪流到9個村(社區)開展課程,連節假日都從未間斷過。課程內容包括繪畫、手工、舞蹈、非遺體驗、科學實驗等等。”夏利盛表示,週末課堂的導師資源,包含校內教師、退役軍人、社工、本土手工藝人等,由成都東部新區青少年啓志中心專門聘請。同時,中心也會與社會資源合作,送課入村(社區)。
目前,高明鎮已舉辦形式多樣的啓志公益活動200餘場次。其中,“啓志週末課堂”系列活動已舉辦60餘場次,受益留守兒童達1200餘人次,該項目被市文廣旅局評爲“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務優秀品牌案例”。
高明鎮的週末課堂,只是成都東部新區青少年啓志中心衆多幫扶活動的一個縮影。
中心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扶弱與扶薄、優質與普惠相結合,圍繞經濟困難、求學困難、家庭困難等特殊羣體需求,集聚校家社資源,逐步縮小社會教育資源供給和家庭教育水平在校際、家庭、學生之間的差距,幫助困難學生提升成長起跑線。
爲此,中心成立由“區校鎮村”共同參與的“啓志管理”隊伍。整合運用40餘名教育局工作人員、19名責任督學、78名專(兼)職教研員、200餘名鎮村工作者,包片包校,常態化下沉組織未成年人價值觀教育、身心健康引領、綜合素質提升、職業體驗啓蒙等工作,拓展啓志教育觸及面。
重點關注區內6284個受助家庭、3384名留守兒童、310個特殊學生,建立“學生資助臺賬”,設立“啓志獎學金”,開展啓志助學等12項教育資助工程,建立學生助學幫扶機制,完善全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
學業方面,中心建立了學生學業發展檔案袋,完善學業導師幫輔育人體系,紮實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工作,組織“學業導師進社區”課業輔導,落實“一對一”關愛幫扶措施。
家庭教育方面,開闢14個“家庭教育”宣講專欄,建立3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團”,開設父母家教大講堂、“行走”課堂、“小主人計劃”等30餘門“啓志家庭課堂”,建立家委會運行聯動制度等5項共育制度,組織“家長開放日”和“教師家訪”,共繪校家社協同育人“同心圓”。
“我們街道有個孩子,從小跟着奶奶生活,剛來參加活動時,都不怎麼說話。”在賈家街道民生服務辦工作人員張雪的印象中,身邊的留守兒童普遍內向、孤獨,不喜與人交流,但在參加過幾次幫扶活動後,明顯開朗了。
“後來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活動現場,他老遠就會給我們打招呼,也變得更愛笑了。”孩子的變化讓張雪深感欣慰,更加堅定了堅持做“啓志幫扶”工作的意義。
除了服務學生在“家門口學”,青少年啓志中心還不斷拓展“朋友圈”,充分發揮自身資源載體和供需要素匹配優勢,創新搭建啓志教育基地,廣泛吸聚各類啓志導師,帶領學生“走出去學”。
成立不足一年,中心就已簽約世園會主會場、天府國際機場、天府錦城實驗室等40餘個“啓志教育基地”,推出200餘項“啓志課程”,開展350餘場次“啓志研學”,讓學生體悟“城鄉處處皆課堂”。
參觀世園會
中心還廣泛吸納“啓志導師”,促進學生“向大家學”。誠邀國家科技進步獎得主夏琦、電子科大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全軍影視技術領軍人物李開虎大校、奧運金牌得主黃張嘉洋等120餘位業界翹楚擔任“啓志導師”,定期舉辦科學家、法制校長、非遺文化、心理專家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激勵學生啓航夢想。
此外,中心還系統搭建“3+5+N”啓志課程體系,推出“思政教育、經濟人文、科學創新、職業體驗、社會實踐”五大課程羣,打造“科創生態島—科技力量”“小小航空員”等16類特色啓志課堂。目前,已邀請兩院院士、教育部教指委委員等專家教授120餘名,開展啓志課堂教學145場次,吸引5萬餘名學生及家長線下參加,區內外27萬餘人線上參加,厚植青少年的人文底蘊和知識素養,助力學生破除“淺層生長”,推動“生命紮根”。
接下來,成都東部新區將繼續依託青少年啓志中心,積極爭取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協同,進一步深化校家社協同育人模式創新與實踐探索,優化和完善教育資源配置與共享機制,構建補足因家庭原因限制的優質教育場景,持續關注新區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推動新區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力爭促進新區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新時代“校家社”協同育人示範區。
預計到 2026 年,青少年啓志中心將實現區管委會、街道(社區)、學校三級聯動,建立健全一批管理規範、運行順暢的“啓志中心一張網”,盤活校內外資源,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良好生態。
屆時,中心將通過建設“‘家校社’共育指導站”,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定期開展家教知識講座分類指導,編制運行集家庭教育、課外實踐等點位於一體的“啓志中心寶藏地圖”,實現“家校社”教育同頻共振;聯動各級各類社會資源,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學生職業體驗空間;整合區域內現有師資力量,健全學生生涯規劃培養體系,爲學生生涯規劃、終身啓志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