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文發佈 最新版深圳看得人心癢癢
深圳新聞網2025年2月22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魏羽辰) 2035年的深圳,究竟什麼樣?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發佈《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文(下稱《規劃》),描繪了深圳未來的空間戰略藍圖,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推出《規劃》公衆讀本,共同展望2035“新”深圳。
深圳城市定位全面提升
本次《規劃》是深圳第四版法定總體規劃,同時也是深圳首部多規合一的總體規劃。《規劃》提出深圳未來願景,即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園,成爲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規劃》明確深圳城市性質包括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包括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在空間協同發展方面,《規劃》提出深圳將主動擔負起區域發展引領責任,攜手周邊城市共建粵港澳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在城市空間格局上,持續優化“多中心、組團式、生態型”城市空間結構、構建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在空間結構上,深圳將堅持生態優先,夯實穩定生態保護格局,立足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充分發揮生態綠地和水系對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支撐作用,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
將建設“現代海洋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規劃》提出拓展藍色戰略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實施東西部海域差異化發展策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空間格局,支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構建陸海空間發展格局,以海岸帶作爲陸海空間耦合的重要發展軸帶,構建城海交融的“一帶三區十五段”海岸帶空間結構。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深圳市城市規劃學會會長、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師鄒兵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本次規劃除了延續其他版本總規中深圳城市定位的設置,新增了“現代海洋城市”,在海洋產業發展、統籌山海資源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實際上是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進一步肯定。
規劃建成全國最大口岸城市
《規劃》提出,深圳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謀劃打造“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未來產業體系,前瞻佈局新經濟新業態,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依託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及市級新興產業片區等,優化形成定位清晰、鏈條完整、資源集聚的“1+7+N”全域創新空間格局,爲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提供空間保障。
在交通方面,《規劃》提出,深圳將提升航空樞紐能級,鞏固國際班輪航線優勢,提升對外鐵路通道能力,佈局“東西貫通,南北終到,互聯互通”的鐵路通道網絡,並形成“南北放射、東西貫通”的城際鐵路網絡,打造“軌道上的1小時深圳都市圈”。在口岸空間佈局上,加強口岸交通接駁,到2035年,規劃建成全國最大的“海、陸、空、鐵”口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