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明確:兩大產業新賽道,力爭規模過萬億

在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產業新賽道的競逐中,深圳明顯加快了節奏。

繼昨天(3月2日)發佈優化營商環境三方案之後,今天,深圳又連發兩項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分別爲《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下稱“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和《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機器人行動計劃”)。

根據相關計劃,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終端產業核心競爭力要進一步增強,全市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集聚不少於10家現象級人工智能終端企業;到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羣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臺,在手機、計算機、大模型一體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計劃明確了九項重點任務,包括提升人工智能終端基礎軟硬件水平、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推動形成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強大企業梯隊等。

機器人行動計劃圍繞引領核心技術攻堅突破、打造公共服務平臺矩陣、營造最優科技創新生態三個方面,細化了18項重點任務,包括開展核心零部件攻關、加大機器人AI芯片攻關、研製高性能仿生多指靈巧手、構建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領域大模型、突破具身智能本體控制技術、高標準推進重點實驗室建設、高水平佈局檢驗檢測平臺與中小試基地、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提升規模化製造能力等。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深圳將用足用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做好專項資金保障;用好20大先進製造園區,爲人工智能終端企業提供優質優價空間;發放“訓力券”“語料券”“模型券”,降低企業成本;提供人工智能終端應用場景,爲企業提供全鏈條服務和全週期支持;組建機器人產業專班,深化產業頂層設計;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靈巧手等細分領域建設專業化園區,打造機器人友好示範園區,強化產業生態空間承載。

在發展兩大新產業的人才支撐方面,深圳將實施頂尖人才引育工程與科技創新人才專項,支持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及人才實訓基地,完善校企聯合培養體系,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創業團隊來深發展。

2月23日,深圳市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系列推進計劃。2025年,深圳將多渠道籌集45億元資金,向企業發放最高60%、最多1000萬元的“訓力券”補貼,以及模型券、語料券、場景補貼等;將向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放城市全域全時全場景;設立100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對人工智能人才進行分檔支持,提供安居、創業輔導等全方位服務。

根據深圳官方日前公開的“家底”,目前深圳已匯聚人工智能企業2600餘家(含6家獨角獸企業),機器人上市企業34家(含9家獨角獸企業)。騰訊、中國平安、華爲擁有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數量在國內位居前五,有7家企業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北京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分別突破4500億元、3000億元。深圳也在3000億元以上。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發佈的報告稱,去年該省AI產業年產值超5700億元。此外,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武漢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有研究報告認爲,目前國內產業規模還在數十億元級別。除了深圳,北京也提出到2027年培育千億級機器人產業集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