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持續爲孤獨症羣體融入社會提供全程支持服務 孤獨症青年成爲一名AI算法工程師

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莉瓊)近日,27歲的孤獨症(又稱自閉症)青年小宇離開鄭州的家,奔赴深圳,入職國內特殊需要兒童康復頭部機構大米和小米IT團隊,成爲一名AI算法工程師。

深圳是國內對孤獨症救助標準最高的城市之一,各項支持保障政策和民生兜底措施都位於全國前列。在孤獨症康復服務、融合教育、孤獨症人士就業等方面都有硬核支持措施,持續爲孤獨症羣體融入社會提供全程支持服務。越來越多的孤獨症孩子從學校走向職場,融入社會。

229家康復服務定點機構託舉“星星的孩子”

走進深圳市龍崗區特殊兒童康復服務和教研基地的治療室,牆壁上裝飾着生動的卡通圖案,8歲的樂樂(化名)是一名孤獨症兒童,也被稱爲“星星的孩子”,他正在跟老師情景模擬超市裡進行“購物”。當“謝謝”——這句遲來6年的社交語言從樂樂的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樂樂媽媽流下了眼淚。

2021年,龍崗區特殊兒童康復服務和教研基地由龍崗區殘聯及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合作創立,推行的“醫-康-教”一體化模式,爲像樂樂一樣的孤獨症兒童提供專業康復服務。據介紹,“醫-康-教”一體化模式包含醫療團隊、康復團隊和教育團隊,從診療、康復到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爲“星星的孩子”賦能。目前,該基地已幫助100餘名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上學。

目前,深圳對孤獨症救助標準爲每年最高5萬元。記者從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獲悉,截至5月,全市共有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定點機構229家,定點康復機構多,而且民辦的康復機構佔比高。

“接到入職offer,心中只有感激”

順利入職大米和小米的小宇是幸運兒。

小宇3歲時確診爲孤獨症,家人帶着他做康復訓練、到普通學校上學,在高中時,沒有了小學初中時的包容環境,小宇便回家自學,先後獲得悉尼大學理學學士和麥考瑞大學生物技術碩士學位。

但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大學畢業後,上哪工作,成了難題。

小宇回國後,先後在多家公司工作,他開發的自動化程序兩天完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結果崗位被縮減,最終“自己把自己優化掉了”;嘗試自己獨立接收工作訂單,結果僅獲20元報酬,最終發現遭遇“學徒騙局”。入職新能源公司,卻因溝通支持不足而被婉拒。

就這樣,小宇在家裡待業了兩年,看到大米和小米招聘的消息,小宇馬上投了簡歷。從200多份簡歷中脫穎而出,經過三輪面試,小宇成功加入了大米和小米的IT團隊。

大米和小米IT技術高級總監崔遷表示,小宇的學習能力不錯,具備相關實踐經驗。當前公司在大力發展AI相關的業務,需要更多具備鑽研精神的夥伴加入。小宇願意主動研讀前沿論文,有一定的鑽研精神,所以團隊表示也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去嘗試。

“收到offer時,心裡沒有其他情緒,只有感激。”小宇媽媽說,“大米和小米有支持性就業環境,公司安排了老師專門帶他,希望他能平穩工作,與同事和睦相處。這份工作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對小宇社會性發展更好。”

用法律和資金保障孤獨症人士就業

近年來,我市新辦證的精神殘疾人中約有一半是孤獨症致殘,已確診的本市戶籍孤獨症約5700多人,其中0-18歲(不含18歲)佔比九成以上。

“20多歲不推出家門,30多歲就再也走不出家門。”這是大多數孤獨症家庭的心聲。

鄒小兵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對孤獨症的認識水平提高,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科學干預,越來越多的孤獨症孩子可以健康快樂成長,乃至於成年以後擁有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如何支持更多孤獨症人士就業?大米和小米創始人姜英爽表示,就業是每一個人應有的權利,孤獨症等特殊需要人士也一樣享有就業權利。她認爲法律上應保障孤獨症等特殊需要人士的就業,政府應投入資金、培養就業輔導員等,保障孤獨症等特殊需要人士享有更加平等就業的權利。

2023年10月,《深圳市孤獨症全程支持服務實施方案》出臺,包括6個方面31項有力舉措,方案提出了建立孤獨症譜系障礙常態化篩查機制、健全醫療保障體系、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完善託養體系建設等項目,爲深圳孤獨症人羣提供了制度、康復、教育、就業、家庭支持、社會融合等全方位的支持。

在推動孤獨症人士就業方面,《深圳市孤獨症全程支持服務實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孤獨症支持性就業幫扶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機構提供輔助性就業服務,加大和優化孤獨症職業培訓供給。

深圳市殘聯表示,將持續完善殘疾人創業就業支持體系,不斷拓寬殘疾人就業創業渠道,努力讓孤獨症人羣實現就業、融入社會。

此外,深圳社會組織數量和資產規模均居全國城市前列,共登記註冊社會組織10487家,他們爲孤獨症人羣康復、就業等提供支持。目前,全市30家公募慈善組織設立關愛支持孤獨症等困弱羣體的專項基金57個,深圳市愛特樂團等一批社會組織持續關愛和幫扶孤獨症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