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大廠,我周圍全是戲精

在大廠的職場環境中,你是否也發現同事們似乎都變成了“戲精”?工作羣裡充滿“標準話術”,覆盤會上PPT花裡胡哨,晉升答辯時故事講得頭頭是道……本文通過作者親身經歷,揭示了大廠員工爲何越來越愛“演”,以及這種“演”背後隱藏的職場生存法則和組織文化。

———— / BEGIN / ————

在大廠待久了,我漸漸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身邊的同事們好像都成了 “戲精”。

就說工作羣裡吧,明明一件簡單的事兒,非要用一套 “標準話術” 來表達。有人說個想法,馬上就有人接話:“這個可以升維思考一下”;要是提個問題,準有人回:“得從組織視角重新審視”。有次我急了,問能不能快點推進,結果被教育:“咱們要共建,別老想着推動”。你說他們是在好好說話嗎?

我看更像是在排練一出職場大戲,每個人都在扮演那個 “情緒穩定、語言得體” 的理想員工角色。

覆盤會更是 “戲精” 們的舞臺。有次項目做得不怎麼樣,可上臺覆盤的同事硬是把 PPT 做得花裡胡哨,從戰略層面到執行細節,講得頭頭是道,好像項目成功得不得了。

後來私下聊天我才知道,他光琢磨這 PPT 的結構和話術就花了好幾天,比實際做項目的時間都多。這哪兒是覆盤啊,分明是一場精心準備的表演。

爲啥大家都這麼愛 “演” 呢?其實誰也不想天天戴着面具上班,可在大廠待久了,你就會發現,有時候不 “演” 真的不行。

我有個同事,人特別實在,說話直來直去。有次老闆問項目進度,他實話實說:“中間出了點問題,可能得延期。” 結果呢,老闆臉色一下子就變了,後來小李的績效評估也受了影響。

從那以後,小李也學 “聰明” 了,再遇到這種情況,他會說:“目前確實有一些挑戰,但我們正在積極協調資源,爭取把影響降到最低。”

你看,話還是那個意思,但說法不一樣了,效果就完全不同。

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理論,說組織爲了穩定,更喜歡那些 “可預測” 的員工。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一個 “演得像” 的員工,知道怎麼說、怎麼做能符合組織的期望,這樣的人更容易被管理,也更容易融入體制。

要是你太真實,有啥說啥,反而可能被當成 “刺兒頭”,不受待見。

在大廠,“演” 不僅是一種生存技能,有時候甚至比實際工作能力還重要。

就說晉升吧,多少人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結果在答辯的時候因爲 “故事沒講好” 就落選了。

而那些會 “演” 的人,懂得怎麼把自己的工作包裝得高大上,怎麼用組織喜歡的話術來表達,就算業績差不多,也更容易得到認可。

有次我跟一個資深同事聊天,他跟我說:“在這兒混久了,你就知道,幹得好不如說得好。” 剛開始我還不信,後來見多了就明白了。

就拿寫 PPT 來說吧,內容重要嗎?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結構和話術。得按照 “背景 – 目標 – 策略 – 執行 – 結果” 這個套路來,每個部分都得用那些 “高大上” 的詞,什麼 “戰略落地”“生態構建”“價值賦能”,聽得人云裡霧裡,但看着就是 “專業”。

時間長了,我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好像真的把自己 “演” 進去了。

一開始可能只是爲了應付工作,故意說些場面話,可說着說着,自己都信了。

有次我聽到一個同事跟客戶打電話,張口閉口都是 “我們要保持組織視角”“這個得上升到戰略層面”,掛了電話我問他:“你真這麼想?” 他愣了一下,說:“好像是吧,說着說着就習慣了。”

這讓我有點害怕。我們到底是在扮演一個角色,還是真的變成了那個角色?每天說的話、做的事,有多少是真實的自己,又有多少是爲了適應這個環境而 “演” 出來的?

有時候我也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把大家正常的工作交流當成了 “演戲”。可看看周圍,開會時那些標準的發言、郵件裡那些嚴謹的措辭、朋友圈裡那些精心打造的人設,很難讓人不覺得這是一場集體 “表演”。

其實大家都不容易,誰不想做真實的自己呢?可在大廠這個環境裡,有時候 “演” 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爲了生存,爲了晉升,爲了不被邊緣化,我們不得不戴上 “戲精” 的面具。

不過話說回來,“戲精” 也不是什麼貶義詞。在這個大環境下,能把 “戲” 演好,也是一種能力。

只是希望我們在 “演” 的同時,別忘了真實的自己,別真的把自己 “演” 丟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產品經理駱齊,作者:駱齊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