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式民調 提升民衆核電政策參與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本月下旬即將就是否可恢復第三核能發電廠舉行公投,正反方的正式辯論會已經辦過,其他各種辯論勢必將陸續進行,一直到投票結果出爐。喜的是,臺灣的能源政策因此而得到更多的討論,讓大衆更加了解與關心;憂的是,公投的結果好像沒有強制力,例如之前公投通過「以核養綠」,但沒有看到大規模能源政策的調整。不過,能夠公投,獲得確定民意,仍然是好事。

公投屬於普遍民意的反映,是公衆表達意見的一種方法。還有另外一種方法,是讓一般百姓參與「審議式民調」:把民意調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和一般的民意調查相同,但隨而會舉行實體會議,讓願意參與的公民,有機會花一整天或者數天的時間,聆聽不同立場專家的意見,並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問題,請專家答覆,如此反覆進行多次後,再舉行第二階段民意調查。

後者所反映出來的意見一樣來自一般民衆,但其意義不同;這些經過審議過程洗禮的民衆,已經可以算是半個專家,其所反應的意見,不再是一般民意,而是對議題具有相當程度瞭解的民衆,所產生的反應,意義重大。

在大約十多年前,臺灣曾經就能源政策舉辦過這樣的審議式民調,也可稱爲是審議式民主的活動。那時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的時間比較接近,一般民衆受到該核災事件的影響,普遍對於核能有疑慮。

有些疑慮有科學依據,但也有不少疑慮不是來自於科學分析,而是想當然耳。例如,在該次的審議式民調中,有一個議題是:「如果核電廠發生災變,會不會像原子彈一樣爆炸?」在第一階段民調時,有相當大比率的民衆說「會」。但在審議過程中,這樣的問題被公開提出來討論,由專家分析核電廠和原子彈之間的基本差異,所以到了第二階段,還這樣認爲的民衆比率則大幅降低了。

即便如此,整體而言,當時的氛圍仍然相對反核。在經過一整天的討論後,參與審議的大約百位公民裡,仍然有大約一半的民衆認爲臺灣不應該發展核電,而已經接近完工的核四電廠,也不應該啓用。

再過幾年,日本福島核災事變經過詳細的討論與調查,出現了許多先前不爲人知的事實。例如其中一項就是,福島核電廠當初的設計是否有問題?歷經仔細的調查後發現,此電廠緊急發電設施所在位置的高度有問題。海嘯來了,就算淹沒了電廠,緊急發電設施不應該同時被淹沒,否則核電就失去了冷卻機制,導致溫度節節升高,最後演變爲重大災害。

類似這樣的一開始設計缺陷問題,經過調查而逐漸出爐之後,加上時間的洗禮,日本國內本身對於核能的態度,開始出現轉變。到了數年之前,日本可以說基本上已經不再反核,而政府當局也恢復了核電的發展。

不過,非常離奇的是,原始核災發生國家的內部轉變,卻沒有造成當初受其影響的其他地方的政策隨之發生改變。政策受到民意,也受到政府運作和利益團體的影響。在臺灣,民意也開始轉變,但比日本緩慢,至於其他因素,則似乎比日本還來得複雜。

當然,公共決策的最終依據,還必須是「民意」,尤其是獲得相當資訊或經過相當討論之後的民意。

最近的辯論,以及即將在8月23日舉行的重啓核三公投,對於民意的反應有其助益。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就是有單位能夠舉辦大規模的審議式民調,像之前南韓一樣,可以用這樣具有知識基礎的民意,作爲拿捏未來核能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據。(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