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紅色文化資源 “邊區中樞”走上致富路
炎炎夏日,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裡的遊客絡繹不絕。
單拐村是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帶一個偏僻的小村落,曾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心臟”。因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在此,遊客慕名來“打卡”參觀,感受紅色文化,瞭解革命歷史。
“我在這裡開超市已經16年了,平時參觀學習的人不少,節假日更多。”在該紀念館附近經營一家超市的陳金行說。
抗日戰爭後期,單拐村曾駐紮有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等首腦機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黃敬、宋任窮、王宏坤、楊勇、蘇振華、曹裡懷、朱光等在這裡領導指揮了邊區的抗日鬥爭,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現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記者注)誕生於此。這裡是全國最大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被稱爲“邊區中樞”“平原首府”。
如今,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內的大型主題展覽“英雄冀魯豫抗戰史”,通過豐富翔實的圖片資料和珍貴的文物展品,充分利用雕塑、場景復原、沙盤模型等布展形式,再現了冀魯豫邊區軍民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的光輝歷程。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楊新苗介紹,通過近幾年的大力發展,紀念館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越來越大,每天參觀遊客達到3000人左右,週末能達到1萬人,節假日期間最多日接待遊客量達到四五萬人,年接待遊客量突破100萬人次,實現年旅遊綜合收入超3.7億元。
在單拐村,青磚灰瓦的老屋連牆接棟,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等舊址保存完好,無聲地訴說着當年的故事。鄧小平、宋任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以及他們和部隊當年生活、工作、生產使用過的大量革命歷史文物,都成爲了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走上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的單拐村,依託紀念館,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當代價值、創新“紅色+”產業模式、構建區域協同機制,不僅實現了從革命老區到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蝶變,還探索出豫北地區“以紅帶綠、以綠促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爲革命老區振興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作爲國家級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和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單拐村紅色底蘊深厚,已通過紅色文創、極限運動基地、燈光節等,實現村集體產業年營收連年不斷增長,羣衆生活越來越好。單拐村黨支部書記陳九國表示,該村以“紅色資源+綠色發展”爲路徑,打造了集紅色研學、文化體驗、現代農業於一體的振興樣板,將持之以恆把村集體產業做優做強,讓村民有更多收益,助推加快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陳九國介紹,近年來,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單拐村先是動員150戶村民以資金、土地等方式入股,投資350萬元,在紀念館正北方向建設了佔地40畝的“紅色單拐·童年部落”遊樂場。遊樂場項目投建成功後,單拐村又投資120萬元,在紀念館東北方向200米建設了冰雪王國滑雪場,同時打造手工作坊區,擴大軍區釀酒作坊,一體化建設了醋坊、香油坊、醬菜坊。後來,村裡又推出了非遺鐵花秀表演項目。這兩年,單拐村又想方設法引入極限運動基地、飛行營地、越野場地等新興文旅業態,目前旅遊業已初具規模。
結合鄉域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飛行營地等旅遊資源,單拐村還特別策劃了參與式演繹大型抗戰實景劇《跟着隊長打鬼子》。遊客們不僅可以沉浸式參觀,還能親身參與到劇情中,與演員們一同演繹抗戰故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傳承紅色基因。
雙廟鄉鄉長郭振迪介紹,當地以“紅色研學+生態觀光”爲核心,開發飛行體驗、農耕實踐等特色項目,帶動民宿集羣發展,村民年均增收兩萬餘元;打造“紅色記憶”主題旅遊路線,串聯周邊6個村莊,形成區域文旅經濟帶;“綠源有機蔬菜”基地流轉土地2000畝,採用“合作社+農戶”模式,產品直供胖東來、永輝等知名超市,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創新“紅色研學+農事體驗”消費場景,推出主題果蔬採摘體驗,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產業鏈。
“近年來,我們充分挖掘單拐村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遊,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單拐的歷史,也讓村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雙廟鄉黨委書記劉亞彬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