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航天員太空歸來後首次公開亮相 分享183天“太空出差”經歷與感悟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李國利、佔康)“在軌飛行的183天,我們完成了3次出艙活動、多次貨物進出艙等任務,完成了多個領域的實(試)驗研究項目,不少項目都是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首次實施的。”神舟十九號乘組指令長蔡旭哲說。

7月9日下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神舟十九號乘組與記者見面會,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太空歸來後首次公開亮相,並分享183天“太空出差”的經歷與感悟。

蔡旭哲先後執行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見證和參與了空間站從建造階段到應用與發展階段的跨越。他表示:“每次執行飛行任務,都不是上一次任務的簡單重複,而是向着更高層次的不斷跨越。”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

任務期間,神舟十九號乘組以9小時的出艙時長,成爲單次出艙活動時間最長的中國航天員乘組。

“每一次出艙成功,都是乘組一心、天地協同配合的結果,也充分體現了艙外航天服工作的可靠性和中國航天科技的自信。”蔡旭哲說。

作爲我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90後”航天員,宋令東感慨:“打開艙門那一刻,就是圓夢時刻。”

這次任務中,他們首次在軌種植了甘薯,詳細記錄下從發芽到收穫的全過程。“甘薯長勢很好,根塊非常飽滿,我們也特別有成就感。”宋令東說,“和神舟二十號乘組分別之前,我們還特意給他們扦插了兩株甘薯苗,把這份希望和快樂傳遞下去。”

首次實現飛天夢想的“90後”女航天員王浩澤,以細膩的操作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爲整個乘組注入了新的能量。

“每一項操作,我都告訴自己要慢下來,保安全;往細做,保成功。”王浩澤表示,“能夠爲科學探索貢獻更多的力量,讓世界看到更多的女性風采,我的一切努力都變得更加有意義。”

造船爲建站、建站爲應用。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共參與實施了88個空間科學與技術實(試)驗項目、6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其中,在空間站首次開展的新實驗就佔了大約一半。

“目前,這些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作爲一名航天飛行工程師,王浩澤能夠切身體會到每次科學研究的來之不易,對每一項實驗都格外珍惜。“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下,我們的空間科學技術一定會不斷突破,取得更多碩果。”

據介紹,神舟十九號乘組返回後相繼完成隔離恢復、療養恢復階段各項工作,已全面轉入恢復觀察階段。目前,在科研保障團隊的精心守護和照料下,神舟十九號乘組身心狀態良好,各項醫學檢查結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運動心肺功能基本恢復到飛行前水平。待完成恢復期各項工作並進行健康評估後,3名航天員將轉入正常訓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