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新挑戰:不拿補助也續稱霸

美國政府不排除將「晶片法案」補助與股權掛鉤,引發半導體業高度議論。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政府恐再拋出新震撼彈!不排除將「晶片法案」補助與股權掛鉤,由補貼轉爲政府持股,影響範圍也從英特爾擴大到臺積電、三星與環球晶等廠商。雖此消息尚未確定,已在半導體業界引發高度議論。

業界人士指出,若補助可直接轉換爲股權,將嚴重衝擊既有契約精神,等於「補貼即國有化」的變相作法。美國此例一開,其他國家也可仿效,全球晶片供應鏈的市場秩序將被動搖。更重要的是,臺積電股權若因此遭到稀釋,將侵蝕原始股東權益,美國政府亦難找到正當法源依據。

對此一事件,臺積電表示不迴應假設性議題。分析人士則認爲,美方對產業的極限施壓有跡可循,從限制晶片出口到徵收關稅,再到討論補貼換股權,都是強化控制、拉攏本土產能的策略延伸。

事實上,「晶片法案」原本就設有利潤分享條款,要求企業在獲利超過預期時回饋部分收益,川普政府若進一步要求「參股」,恐讓企業陷入治理風險。

業界人士直言,「補助轉股權」不僅在法律操作上充滿疑慮,更與自由市場精神背道而馳。

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案例也顯示,補貼並未能快速推升先進製程,半導體發展需要長期經驗積累,不是資金能解決的問題。換言之,美國即使藉由補貼換股權強行介入,未必能縮短與亞洲晶圓代工的技術落差。

市場更憂心美國會將「營收抽成」模式擴大複製。先前輝達、AMD爲換取對中出口許可,被迫接受部分晶片營收上繳的條件;若未來套用到臺積電或三星,恐使企業在不同市場面臨不對等待遇。

從今年上半年財報來看,臺積電美國廠已開始獲利,顯示美國製造屬可行做法。董事長魏哲家曾強調,臺積電不怕競爭,只要求公平。即使沒有補助,仍能在全球市場維持領先。

整體而言,外界多將此視爲川普政府慣用的「談判籌碼」,先拋出高壓條件,再於磋商中爭取最大利益。對臺積電而言,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在全球供應鏈動盪與政策施壓下,維持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守住「不補貼也能勝出」的核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