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生:努力拼搏者 “掘進”創新人

在山西焦煤官地煤礦的千米井下,掘進機的轟鳴聲長年不息。這裡有一個與岩石較量、與時間賽跑的“煤亮子”——掘進管理部技術主管申俊生。19年來,申俊生用腳步丈量巷道,用創新破解難題,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爲行業標兵,在黝黑的煤層中鑿出了一條閃光的奮鬥之路。

申俊生出生於呂梁市交城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003年,這個勤勞質樸的農家子弟考入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的採礦專業,2006年畢業後來到官地煤礦。第一次站在井口,望着深不見底的巷道,他不由得攥緊了手中嶄新的 《煤礦安全規程》。 “真是深不見底,看着怪害怕的,但我清楚這份工作來之不易,所以就咬了咬牙,心裡暗下決心——以後這兒就是我的家了。”申俊生回憶道。

申俊生身上有兩大特長——有耐心、愛學習。從任職實習技術員那天起,他就把自己與礦井、掘進機緊緊綁定在一起,下井觀察實踐,升井學習鑽研,全年深入井下240餘次。靠着這股持之以恆的勁頭,申俊生漸漸從一衆技術員中脫穎而出,2014年就升任技術隊長。

掘進行業有個特點:機器設備是固定的,每條巷道的地質特徵是隨機的。這就要求一線技術人員必須根據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技術創新和改造。

長年紮根井下一線的申俊生髮現,礦井掘送巷道架棚施工時,一直沒有直接標定和檢測棚子迎山、叉角等質量的工具,職工通常採用自制量角器進行給定,誤差較大,導致棚子質量差。這不僅嚴重影響支護效果和支護質量,更不利於巷道長久使用。針對這一情況,2018年,申俊生帶領團隊反覆試驗,終於開發出棚架質量檢測儀,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提高了架棚質量,保障了安全生產。

針對掘進輔助系統不健全、職工人工運料距離遠、無法實現連續化等問題,2022年,申俊生力主研發加工物料過輸送機滾輪裝置,使物料直接從料場運到皮帶頭,減少了跨皮帶的中間運輸環節,工效同比增加了20%,爲礦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19年來,申俊生主導的創新項目多達40個,其中3個獲得國家專利認證,參與創新項目達百餘個。

2022年,申俊生升任掘進技術主管。“技術隊長和技術主管的工作差異很大。我們礦現在有3條大巷道,每條巷道的煤層、地質情況都不一樣,專業除了掘進還涉及通風、機電、地測、瓦斯抽採等都需要統籌考慮。現在技術裝備更新換代非常快,作爲一名技術主管,我更需要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把這份工作做好。”申俊生說。

剛成爲技術主管的申俊生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讓職工們熟練操作智能化掘進設備。一線採煤工大多僅有初中學歷,習慣了老式的掘進設備,很難適應用電腦完成工作。申俊生耐心鼓勵大家,組織觀看先進礦井生產現場的視頻資料,還請來設備生產廠家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就這樣,一支擁有現代化技能的高素質職工隊伍漸漸在官地煤礦成長起來。

“學校有畢業日,但學習永無畢業時。”這是申俊生常掛在嘴邊的話。他的辦公桌上永遠堆着最新技術規範手冊,手機裡保存着上百個掘進工藝視頻。在學習的同時,申俊生始終堅持用專業指導、用科學謀劃、用制度管理的帶隊原則,帶領技術人員攻堅克難、共同成長。他創建的“週三技術沙龍”已成爲官地煤礦的品牌活動。每月的第二個週三,他還會組織技術人員輪流分享絕活。這種“知識衆籌”模式讓該礦的掘進效率3年內提升26%。

煤礦屬於高危行業,申俊生深知一切工作的基礎都建立在安全上,沒有安全都是 “0”。他採用的 “三段式安全管控法”,從班前警示教育、班中實時監控到班後覆盤點評,形成閉環管理,使“三違”現象下降72%。

從青澀技術員到智能掘進領軍人,申俊生19年來踐行着新時代礦工的誓言——讓每寸巷道都烙上安全的印記,讓每次掘進都成爲技術創新的衝鋒。正如他安全帽上永不熄滅的礦燈,這個“煤亮子”在千米深的井下,書寫了一名掘進者的硬核傳奇。

(山西工人報記者李震川)

來源:中工網